读到这里 , 除了一股忧伤自草地袭来 , 还有一种愿望在膨胀 。 它去向南方 , 希望用我微薄的存在展现某种存在的传奇 , 某一个虚拟世界里最感人的故事——它不过是 , 我愿意陪你 , 渺小的人愿意陪你 , 如果你愿意 , 来 , 我们一起穿越一个时间隧道 , 进入另一个神奇世界 , 那里一年十年百年 , 待回来时 , 世间也才翻过一日 。
这是一种隐秘的情感 , 特别在上海 , 如此具体、现实、繁荣的地方 , 需要把这隐秘的情感找到郑重存放的地方 。 我那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提笔写《九月里的三十年》 , 把它暂时存放在已快磨破封面的《中国套盒》的某一页里 。
借的书 , 终是要还的 , 何况我也将离开上海 。 朋友说:我就这一本了 , 一定要还我 , 如果你喜欢 , 可以复印一份 。
我没有复印 , 也许不想那么二手地拥有 , 或者我还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有郑重创作的热情 。 而我在草地上曾感伤的那两位 , 皆已离世 。 这种离去的方式 , 以震耳欲聋的方式在我的世界里发生 , 却又悄然无痕地在外面那个世界里划过 。 香港巨星去世那一天 , 这震耳欲聋的声响 , 催我写下一篇《没能实现的小说里的“时间”》 , 里面提到了这本书——略萨的《中国套盒》 。
回到北京 , 在具体生活之外 , 总有一些东西幽幽地、隐隐地存在 。 这样 , 有一天 , 不安现实 , 想起了那本美妙的《中国套盒》 。 它古老的封面印在我记忆中 , 带着某种80年代的风味 。 所以 , 在任何现实的21世纪的新书网站上是断断买不到的 , 最后在淘宝网搜寻 , 付出不到十块钱 , 我静静地等待拥有一本奇书 。 它的奇特 , 是因为它对于我的意义 , 而不是对于其他人的普遍意义 。 在平常生活里我假装波澜不惊 , 心里暗装窃喜 , 如同某一个外人不知的幽会 。 到手的《中国套盒》 , 居然装在一个古老的牛皮信封里 , 来自河北与北京交界的某农村书贩手里 。 我翻 , 也继续将它随身携带 。
三月 , 有次在九寨沟开会 , 酒店会议室设计别致 , 三面落地窗 。 人一边身在工作会议中 , 一边看窗外风景 。 飘起大雪 。 我坐在座位上 , 看窗外大雪如大将飘至 , 如大事临头 , 世界动容 , 然后我一人埋头抄写《中国套盒》 , 特别是脱衣舞女这一节 , “创作长篇小说大概相当于职业舞女面对观众脱去衣裳 , 展示裸体时做的一切 。 而小说家是按照相反的顺序做动作的 。 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 , 作家要渐渐地给开始的裸体、即节目的出发点穿上衣裳 , 也就是用自己想象力编织的五颜六色和厚重的服饰逐渐遮蔽裸露的身体 。 ”
我抄在酒店信纸上 , 足足三页字 。 那些写作真谛 , 不啻是我眼前身在的某种市场营销职业的另一种真谛 。 如果你如此换用镜片看世界 , 当别人坐着时 , 你躺着 , 倒立着 , 歪斜着 , 看到了别一种美好 , 你心里会荡漾出某种会心的笑容 , 它甚至不需回应 , 不需拍掌附和 , 什么都不需要 , 大道至简 , 心里有撇开现实之外的诡秘的、隐隐的甜蜜 。
如《中国套盒》里说 , “生活通过某些在作家意识或潜意识里打下烙印的经验给作家提供主题 , 因为这些经验总是在逼着作家把它们转变为故事 , 否则作家就不能摆脱这些经验的骚扰 。 ……这个故事、这个人物、这个处境、这个情节 , 总是在跟踪我 , 纠缠我 , 仿佛是来自我个性中最隐秘地方的要求 , 而为了摆脱这个要求 , 我不得不把它写出来 。 ” 我开始写书 , 《中国套盒》里提到的那条绦虫在我体内 , 吃我 , 让我瘦削 , 让我挺拔 , 让我不至随年龄增长在现实世界里瘫软 。 书后来起名叫《九月里的三十年》 。
- |奇门测工作事业篇(2)
- 王圣志|专访|《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那些贴地飞翔的时刻
- 读书人|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第四年:流量时代的阅读选择
- 时间|“悦”读抗疫 |吴江备下50道“书香大餐”邀您品尝
- 作家|当数字藏品、盲盒与文学相遇,特殊时期的上海,诞生了一个“全球第一”
- 时间|世界读书日|大导演有大部头
- 最好的|读书与梦想一样,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 职业教育|发朋友圈羡慕工资按时发放,被公司开除,网友:那是你没遇到00后
- 郑州|职场权谋丨工作难找,入职时如果听到这几类话,一定要小心!
- 雕刻|新颖的设计和雕刻,能创造特别的翡翠饰品,是一个新时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