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让雷诺阿逝世42周年,重看这部直接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 三 )


文章图片

让·雷诺阿(右)在拍摄现场
男人们常常成群结队(房客们、采石工们、烧炭工们) , 而玛丽和约瑟芬作为片中仅有的两位不只是露个脸的女性角色 , 总是孤立出现 。 与男性群体相对应的女性群体的缺失 , 显然违背了写实主义的规则 。 女性角色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团结 , 我们听到有关约瑟芬的第一件事便是玛丽称她为“到处勾引的荡妇” 。 托尼和阿尔伯特也互相竞争 , 但他们之间的嫉妒根源于工作关系 。 玛丽和约瑟芬之间的竞争则只关于性 , 贯穿全片的一系列动物比喻都在加强这一竞争关系 。 一方面 , 玛丽将约瑟芬视为外来人(“连一句法语都说不好”);另一方面 , 影片竭力在呈现一个阶级纽带胜过民族或地域认同的社会 , 预示着雷诺阿1937年的作品《大幻影》(LaGrandeIllusion) 。 尽管塞巴斯蒂安说过一句“危险的阿拉伯人” , 我们看到一名黑人工人已完全融入了组织 。 很明显 , 影片拥护着那句在移民工人中流传甚广的说法:“我的国家就是我能赚钱养活自己的地方 。 ”
阿尔伯特|让雷诺阿逝世42周年,重看这部直接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
文章图片

《游戏规则》海报
阿尔伯特|让雷诺阿逝世42周年,重看这部直接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
文章图片

《兰基先生的罪行》海报
通过高角度的拍摄 , 可以看到两人穿过树枝 , 随后 , 如银幕上常用的速记手法 , 约瑟芬站起身 , 头发散乱 , 我们便知晓发生了什么 。 纵然阿尔伯特的暴行已经曝光 , 影片依然将约瑟芬塑造成轻浮、善于诱惑男人的形象 , 结合她在被强奸后的消极态度(她告诉托尼:“事已至此 。 ”) , 不禁诱生出“这都是她想要的”的潜台词 。 但这场性犯罪的确被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 , 即便不是唯一 , 在当时的电影中也决不常见(1936年的《兰基先生的罪行》(TheCrimeofMonsieurLange)中 , 雷诺阿没有将Estelle的强奸案呈现于幕前;1938年的《衣冠禽兽》(Labêtehumaine)中 , Séverine的遭遇则尘封往事) 。
阿尔伯特|让雷诺阿逝世42周年,重看这部直接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
文章图片

《衣冠禽兽》海报
除了卑鄙的阿尔伯特 , 《托尼》中的人物都是复杂多面的 , 仿佛预言了雷诺阿在《游戏规则》(Larègledujeu , 1939)中的著名台词:“生活的可怕之处在于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 ”在意识到托尼为了救她而声称自己杀害了阿尔伯特时 , 约瑟芬前去警局自首(然而为时已晚);尽管把托尼赶了出去 , 玛丽依然给他送去食物和酒 , 她说:“我不想再见到他 , 但我希望他没事 。 ”这两个女人 , 表面上是悲剧的根源 , 但她们并非这些男人失败的原因 。 然而 , 托尼难以将她们视作与男人对等的社会角色 , 这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更加广泛的法国社会背景 , 在父权规则的压迫下 , 女性不得不拼尽全力 , 使自己的主张被看见听见 , 包括在职业中 , 电影行业如此 , 其他任何行业亦如此 。
阿尔伯特|让雷诺阿逝世42周年,重看这部直接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
文章图片

《大幻影》海报
阿尔伯特|让雷诺阿逝世42周年,重看这部直接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
文章图片

让·雷诺阿
阿尔伯特|让雷诺阿逝世42周年,重看这部直接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