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词《渔歌子》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让我们重新品读一下原作: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词《渔歌子》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文章插图
通过细细品读 , 我认为作者的心境已经在诗里清晰呈现出来 , 就是最后三个字“不须归”!
何谓心境?对于诗人而言,心境就是诗人通过对外在的具体物象进行描述 , 从而表达出来的心里情绪和状态 。所以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来对作者“不须归”的洒脱心境进行细致的感受 。
作品包含的具体物象这首诗的空间变幻是由远及近,最远处是西塞山、然后是白鹭、再然后有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这些物象次第有序,在眼前铺陈开来,轻易地将人的思绪带入这烟雨江南之中 。通过这首诗 , 你除了能看到山前的白鹭之外,还能看到因为斜风细雨而飘落的几许桃花在随波漂流,那肥美的鳜鱼一个转身,水面的桃花就不见了 。
欣赏完这烟雨蒙蒙的江南美景之后,我们的目光来到近处 , 转向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钓叟 。这钓叟有可能是钓叟,也有可能是作者的化身 。
张志和词《渔歌子》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文章插图
具体物象所寄托的情感我相信,在作者眼前呈现出来的江南美景绝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 。这只是诗人通过主观的选择留下来,能够承载诗人情感的东西 。
且看:
【张志和词《渔歌子》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青箬笠 , 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这么平铺直叙,深得道家“淡而无味”手法之精髓 。道家之淡,并非意境之淡;道家之无味,更非意蕴之无味 。虽辞藻平淡 , 却意蕴悠长 。
从“青”、“绿”二字我们还能闻到箬笠和蓑衣上青草的味道,这多半是看到下雨了才临时编织而成的 。所以才会洋洋自得说出“斜风细雨不须归” 。穿着青草编织的蓑衣,带着青草织成的箬笠,享受着这天地间的斜风细雨,亲近自然,感悟自然,自由洒脱!
张志和所生活的唐朝,是信仰自由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对儒、道、释的思想都有所涉猎,表现出来的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 。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佛教五蕴皆空的平静,道家无为而治的清净全都体现于各自的作品之中 。
张志和词《渔歌子》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文章插图
具体到张志和,从这首《渔歌子》我们能看到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展现了身在天地宇宙之间的率真与洒脱 。更重要的是:“道家的虚静的心态使这种受挫的心灵释放出超越的生命,展现了文学境界的另一种可能 。”从而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就 , 让人钦佩!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原词是这样的: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 ,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据说是这样的: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 , 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 , 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 , 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
前两句写景,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可通过描写的几种景物可以知道正是春汛到来 , 桃花正开,白鹭正在自由的飞翔嘻戏 , 河里的水缓缓而流,下着细雨,一个渔翁在河上悠闲打渔 。在这样细雨情况下,不需要回家去避雨 。展现了一种自由悠闲祥和图画 。同时也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表现的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