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对精密仪器的影响「科研单位面临地铁振动干扰高精尖仪器遇地铁谁该避让」( 四 )


“减振是世界难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让 。”雷军常举日本筑波科学城的例子 。这个集聚了日本科研人才的城市始建于1963年,直到40多年后才通地铁,且同城区相隔2.5公里 。
中国尚无环境振动污染防治法,虽然环境保护标准中有关于振动对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医院、学校内的人影响的规定,却未涉及对精密仪器的干扰 。这导致地铁规划方案进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时,环保部门很少考虑这一层面 。
最近 ,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征求意见稿)》,但仍未提及振动对振动敏感仪器的影响 。
杨宜谦还发现,连环保从业人员都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存在分歧 。有人认为,这一问题理所当然归环保部门管,也有人斩钉截铁地认为不归 。
相关评价标准的缺位,导致很多途经科研机构及工业园区的地铁方案考虑欠周 。有省会城市在规划地铁时,为了方便病人出行,特意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内设了地铁站 , 没想到让一些医疗检查设备没法正常使用 。
发现潜在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 。一旦某条具体地铁方案通过层层审批,“往外挪个100米都几乎不可能” 。
这常造成高校与地铁的对抗 。15号线原计划下穿清华大学,遭清华极力反对 。最终,15号线只进入清华校内120米,没与4号线相连,形成换乘站 。
早在1955年,清华大学就曾让铁路改过线 。京张铁路位于清华校园同侧,振动曾严重干扰科研,在清华的争取下,铁路线向东迁了800米 。
并非所有大学都拥有强大的谈判能力 。有985高校没经太多考虑,直接在同意文件上盖了章 。有的高校遭遇了损失,不愿意公开化 。
等到地铁方案已成事实,只能采用其他减振措施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曾给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个受地铁影响的高校做过减振方案 。
振动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左汉文告诉采访人员,目前效果最好的方案是综合减振,除了在轨道下铺设钢弹簧浮置板,同时在仪器楼修建之初装上靠弹簧撑起来的隔振支架 。如果楼已竣工 , 只能在每一台仪器下加装减振台,成本将大大提升 。
16号线开通后,北大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案 。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强估计,一个最先进的空气弹簧减振台 , 大约要花费一两百万元,北大需要减振的仪器“在几十上百个这样的数量级” 。
见证了高级的德国浮置板、繁琐的修楼搬迁和昂贵的地铁改线,北大最精密的电子显微镜未来身下还将装上复杂的减振台 。但它能否逃脱地铁振动的干扰 , 谁也不敢保证 。
_原题为:科研单位面临地铁振动干扰 高精尖仪器遇地铁谁该避让?

地铁对精密仪器的影响「科研单位面临地铁振动干扰高精尖仪器遇地铁谁该避让」

文章插图
北京地铁振动蝴蝶效应能影响精密仪器吗?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100米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楼中,一台电子显微镜内“仿佛刮起了一阵飓风” 。
用肉眼看,这台1米多高的白色金属镜筒安稳立在桌上 。将它调至最高精度却会发现 , 显示屏上的黑白图像长了“毛刺”,原本纤毫毕现的原子图案因为振动变得模糊不清 。
在北大校园内,因地铁运行受到影响的精密仪器,远不止这台价值数百万元的电镜 。4号线开通时,北大有价值11亿元的精密仪器,其中4亿元的仪器受到影响 。
为了减少地铁振动对这些仪器的干扰,北京市和北大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4号线北大东门段,地铁公司铺设了最先进的减振轨道 。北大专门在较远处新修了综合科研楼 , 转移了部分精密仪器,但地铁振动的影响仍难以消除 。一些学者只能在地铁停运后的半夜做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