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兵服装的级别 古代兵勇卒的区别

【清朝官兵服装的级别 古代兵勇卒的区别】古时候官与吏、兵与勇的区别是什么?人们常常将“官吏”二字连用 。其实官与吏是有区别的 。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行政首长,而吏只是行政机关的办事人员 。在两汉时期,“官”特指某一机关的最高长官,“吏”指的是某一机关里的属官 。此时,“官”与“吏”的出身,并没有太大区别 。三公九卿由“吏”出身 , 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一直发展到宋代,官、吏间的差别并不明显 。到了明代后,“官”与“吏”的差异就突显出来了 。“吏”指的是各大衙门里,那些处理文书、送件的办事员 。明成祖时期 , 朝廷规定,“吏”不能当御史,不准参加科考 。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吏”的前途 。久而久之,“官”和“吏”就区分开了 。“官”成了人人仰慕的对象 , “吏”则被人看不起 。所以选择当“吏”的人,多半是科考无望的落第秀才或身份卑贱者 。官、吏之别虽然明确于明代,不过其源头还是在元代 。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这些入主中原的蒙古人 , 不识汉字,不懂政务,只好依赖汉人帮其处理文件 。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考试,不少汉人读书人没有了出路 , 只好到各衙门为蒙古官员捉刀代笔 。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下,这些汉人在衙门的地位自然低下,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无疑是蒙古人 。这就逐步形成了官高、吏低的流品 。值得一提的是 , 尽管明清时期,“吏”的地位极其低下,但他们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却相当的大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师爷 。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而这七项几乎是中国古代衙门的日常事务 。由此可知 , 吏的影响力之不一般 。清朝官兵的官服,制式一样,可上面写的字却不同 。有些写的是“兵” , 有些写的是“勇” 。兵和勇的区别如下:1.建制不同: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勇是就地临时招募的军队,称作“乡勇” 。战事一结束就立即解散,并非国家常备军队 。2.内部划分不同:兵以民族划分 。有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以及绿旗兵 。勇以地区或主官划分 。曾国藩以团练起家 , 组建“湘勇”,李鸿章组建“淮勇”等 。3.效忠对象不同:兵,听令于朝廷,直接忠于皇帝 。勇,只是忠于自己的将军 。勇营的官兵只是忠于自己的长官,并不直接效忠于皇上和朝廷,实在是私人武装 。4.战斗力不同: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强的骑兵部队,虽然人少,但是战斗力很强 。后期统一中国后,八旗兵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腐化 , 已经无法胜任战争 。这才有绿旗兵的出现 。及至满清后期,八旗兵和绿营兵全面衰落,战斗力大大下降 。在血腥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湘勇和淮勇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当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渐代替“兵”,变成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 。


清朝官兵服装的级别 古代兵勇卒的区别

文章插图


清朝官兵服装的级别 古代兵勇卒的区别

文章插图


清朝官兵服装的级别 古代兵勇卒的区别

文章插图
谢邀,在古代从体制外讲,百姓的眼中 , 官和吏都是替衙门办事,吃公家饭的人 。衙门是实行郡县制后朝廷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因此官吏都是官府的人 。而在体制内官和吏是有区别的,官是朝廷任命的,而吏是地方任命的 。官是领导,吏是具体的办事员 。科举之后 , 官是讲学历的,讲出生的 。吏则注重办事能力 。但是,有人也许会问,古代朝廷的组织人事部为什么叫吏部,不叫官部呢?实际上吏部就是朝廷的一个办事机构,真正管人的是皇帝和相府 。至于兵勇并列出现得很晚,简单讲,兵是吃皇粮的正规军,勇是地方资助的民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