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王旭烽写“茶人三部曲”新篇( 三 )


“江南士大夫文化有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 , 衣食住行构成了很重要的部分 , 在每一道菜、每一杯茶里都能赋予精神的象征 , 这样就把单纯填饱肚子的生活升华了 。 我们中国文化不仅有北方的‘红高粱’ , 也有南方这样优雅的部分 , 是复调的形态 。 ”在王旭烽看来 , 茶一方面代表着平和、平常的中国人的生活 , 另一方面 , 也是一种“精神饮品” 。 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 茶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 , 是高逸清雅的寄托之物 , 《望江南》中就屡屡穿插了这些轶事与典故 。
【|且将新火试新茶:王旭烽写“茶人三部曲”新篇】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用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茶 , 与君子之德构成关联 , 仿佛也具有了德行 。 王旭烽说 , 所谓君子 , 是对自己有约束和要求之人 , 小说中便借一个美国人之眼道出对中国人的观察——中国人表面看着凉 , 缺乏表情 , 内里却温热 , 就像热水瓶一样 。 王旭烽揣想这或许和中国的山川风物、稠人广众聚居有关 , 人们习惯了集体生活 , 必要花很多精力研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 因而形成规矩和品格 , 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 因而她很想呈现出这样一种典型中国文化孕育下的形象 , 最终浇筑成《望江南》的主人公杭嘉和 。
杭嘉和是“茶人”系列的第三代 , 是第一代杭九斋之孙、第二代杭天醉之子 。 杭天醉是个唯美的浪漫主义者 , 类似贾宝玉式的人物 , 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另类代表 , 深受读者喜爱 。 杭嘉和虽则继承了父亲的一部分抒情性 , 却多了中正敦厚 , 是典型的君子形象 , 这也是王旭烽一开始就设想好的 , 是她理想中的中国茶人形象 。 与其他走出家门参加革命的弟弟妹妹及晚辈比 , 唯有杭嘉和守着偌大家业 , 为每个人提供后盾和庇护 , 不激进 , 却也并非保守 , 而是随同历史自身的节律不快不慢地进行着变革 。 比如制茶 , 在新旧技术变革的时代 , 他谨记手工制茶的每道工序并坚持事必躬亲 , 但也不拒绝机器制茶的革新 , 对于社会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 王旭烽说 , 杭嘉和代表着她对社会的一种理念 , 既要永远记住以前一切美好的东西 , 同时逐步地向前走 。
最忆是杭州
今年春天 , 除了《望江南》 , 3月刚刚上映的文艺电影《柳浪闻莺》也改编自王旭烽小说集《爱情西湖》中的同名短篇 , 影片描绘了一幅烟雨西湖的美景 , 令人遥遥向往 。 幼年便来到杭城、在西湖边长大的王旭烽 , 对这座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的城市有特殊的情结 。
杭州古来是茶乡 。 王旭烽记得 , 儿时每到春天 , 母亲就要开始给人送新茶 , 把新下来的茶叶封装在一个个牛皮纸小袋里 , 每袋装一二两 , 分送给亲戚朋友 。 尽管当年茶叶难得 , 需要用票来买 , 名贵一些的龙井茶普通人一般喝不到 , 但送茶、喝茶仍然是杭州人生活中普遍的礼节和不可或缺的仪式 。
但王旭烽本人与茶文化结缘却有些偶然 。 她本是“文艺少女” , 爱好文学艺术 , 很早就开始写小说 , 却因高考没发挥好 , 想学中文的她阴差阳错去了杭州大学历史系(后合并为浙江大学) , 学校就在西湖边上 , 她每天都去白堤上背书 。 虽然她自称学历史时“成绩一般” , 但四年在史料中浸泡下来 , 却实打实地改变了她 。 毕业后 , 1990年 , 她调去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 , “去了之后马上就爱上了” , 深深被茶的文化内涵吸引 。 当时杭州同时筹建的还有另三座传统文化博物馆 , 分别是丝绸、中药、南宋官窑 , 王旭烽笑说 , 若是去了别处 , 或许会写另外题材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