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谈新作《中文桃李》:文学也能培养从业能力

梁晓声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 , 还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 是一位非常负责且有情怀的中文系老师 , 时常回想起校园生活 , 关心学生的职业和家庭 。 最近 , 他新出版了《中文桃李》一书 。 梁晓声说 ,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幸福 , 这本书就是为学生们创作的 , 希望中文专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书名的意义所在 。
【|梁晓声谈新作《中文桃李》:文学也能培养从业能力】“我就是书中的汪老师”
《中文桃李》讲的是两位中文系毕业的80后学生在情感上相爱相杀、在学业上从困惑到领悟真谛、在职场上从跌跌撞撞到渐入佳境的故事 。 小说中有位姓汪的中文系老师 , 有着“有趣的灵魂” , 上课时并不分析文学作品本身 , 而是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些问题 , 比如 , 《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意义吗?——汪老师告诉学生 , 孩子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 , 同情的种子就会在心里发芽 , 随着长大又读过《快乐王子》《苔丝》《悲惨世界》 , “那么如果他成为警长 , 也许就不会是沙威;成议员 , 也许会特别重视慈善工作 , 使卖火柴、卖花的无家可归的男孩女孩受到关爱而不再被冻死……是的 , 我认为文学确曾起到过这么一点儿促使社会进步的微不足道的作用 , 一点儿一点儿地 , 一百年一百年地影响着世道人心” 。
梁晓声说 , 汪老师就是他自己 , 这些课上的话就是他在语言大学教书时的原音重现 。 他说 , “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 , 几乎没有读不懂的现代小说 , 只不过是有不同的懂法 。 因此我觉得 , 最好的上课方式是通过让学生读一部文学作品来引发他们思考 , 这些思考性的话题及其延伸的讨论才是最有价值的 。 比如跟学生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和《聊斋志异》中的《王六郎》有怎样的共鸣……这些讨论和思考才是学中文的意义 。 ”
梁晓声深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 , 中文系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 , 自己的学生也在学业及职场中面临困惑与困境 。 他说 , 他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中文的这些年 , 繁荣期时来上大课的人有200多 , 但到了衰落期 , 不但上课人少 , 而且男生尤其少 , 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三个男生 。 “如果男生又很内向不发言 , 那导致听到的讨论之声都是同一性别的观点 , 这对讨论本身是一种遗憾 。 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 , 常常说要有种种声音不同的观点 , 其中就包括一点——性别 , 男人怎么看 , 女人怎么看 , 这个碰撞也是很有意义的 。 ”
学生们毕业时 , 梁晓声看到 , 除了中文专业本身就不对应高薪工作 , 甚至由于文学已经日益边缘化 , 毕业生们连找到对口的工作都费劲 ,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维持生计举步维艰 。 但梁晓声说 , 一方面 , 文学被边缘化的情况在当下有所好转 , 另一方面 , 我们也要认识到在中文系获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是一种能力 。 “我们谈到文学 , 说它影响我们、陶冶我们等 , 其实它也同样可以应用到从业上 。 有了这种‘从业能力’之后 , 我们还要看到社会是怎么检验自己这种能力、自己是怎样应用这种能力 , 以及应用过程中所面临哪些困惑和我们是怎样思考的 。 ”
不久前 , 梁晓声做一档读书节目的时候 , 和他一起交流的几位80后朋友都是中文系的 , 其中一位既是杂志编辑又是作家 , 还考察了北京各个街道的历史 , 成为目前北京文史方面最年轻的学者之一 。 这说明学中文完全可以获得出色的“从业能力” 。 在《中文桃李》中 , 梁晓声也设计让男主人公历经波折 , 最终凭借中文能力成功获得了在电视台工作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