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推荐官|浓浓老酒香,脉脉即墨情

我是山东手造推荐官 , 我推荐的是即墨老酒 。
昨夜一场雨 , 洗去万里埃 。 浓浓一壶酒 , 悠悠入梦来 。
品一口眼前桌上的黄酒 , 思绪随着酒水下肚也逐渐飘远 。 自幼我便尽尝即墨老酒的风味 。 据我父亲所说 , 在我一周岁生日时 , 家里老爷子便用筷尖蘸着即墨老酒喂到我嘴里 , 在我深埋的记忆中 , 爷爷总是举着筷子喊着:“孙儿 , 来 , 张嘴 。 ”也总会遭到奶奶的攻击:“你这个死老头子!没个正形 。 ”自此我便与即墨老酒结下不解之缘 。
|山东手造推荐官|浓浓老酒香,脉脉即墨情
本文图片

即墨地处胶东半岛 , 东临黄海 , 南濒崂山 , 古称“形胜为东方冠” , 地灵人杰 , 物华天宝 。 勤劳朴素的即墨人民不知从何时起便与这一门古法酿酒工艺结缘 , 千百年来的传承从未断绝 。 即墨黄酒的扬名背后是数不尽的淳朴勤劳的即墨人民一代代的传承 。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也未曾断绝 。 我正是自我家老爷子那里 , 与这门传承至今的老手艺结缘 。
在我的心中 , 一直盘算着何时能够亲自去看看这令历史上的众人赞不绝口的老酒时怎样酿造出来的,莫非真的像神话那般天神垂泪入酒曲,诗仙诗鬼绕不开,不多时便有了机会 。 机缘巧合之下 , 我遇到了一家酿造即墨老酒的老作坊 , 在我青涩的请求下 , 作坊主任同意了带我参观一下黄酒的酿造酒坊 。
老人家告诉我:黄酒的制作很久之前便已经出现 ,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便流传过来 。 但是年轻刚开始学酿酒的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 , 我姥姥的姥姥便已经在传承这门技术了 。 历史上的不少事也都离不开黄酒的身影 。 诸如当年战国纷争之时呀 , 齐国将领 , 也就是现在我们的山东地儿的一位将军——田单 。 他曾在即墨城中抵抗敌国军队的侵略 , 而后来更是想到一条妙计——使用火牛阵击溃了敌军 。 我们即墨城的老百姓们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与对英雄的敬仰纷纷从家中拿出酿造的黄酒供军中将士们酣饮 , 秦始皇去崂山求取长生不老药时路过此地 , 品尝过之后将其称为寿酒;诗仙李白、诗鬼李贺都曾畅饮黄酒 , 为其独特的味道折服……黄酒的历史故事也数不胜数 。 盛唐时期 , 当地人发现喝醪酒有舒筋壮骨之功效 , 美其名曰“骷髅酒” 。 宋代以后 , 即墨“老干榨”黄酒已成长为一大产业 , 彼时 , 黄酒坊、黄酒馆遍及城乡 。 至民国21年(1932年)时 , 即墨已有黄酒作坊500多个 , 年产量50万公斤……我痴迷地听着讲解词 , 久久难舍 。
【|山东手造推荐官|浓浓老酒香,脉脉即墨情】|山东手造推荐官|浓浓老酒香,脉脉即墨情
本文图片

(即墨老城)
在一番参观之后 , 我对酿酒这门手艺愈发的感兴趣了 , 在坊主的一番讲解下 , 我了解到了即墨老酒传统酿造技艺 。 在即墨已传承四千余年 。 明弘治年间 , 即墨文人蓝田建立“即墨妙府酒坊” 。 根据古典遗训的记载 , 聘请本族即墨黄酒工艺宗师依据“古酿六法”归纳总结完善了酿造技术和工艺方法 , 从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即墨黄酒酿造技艺 , 使北派黄酒技艺发扬光大 。 在严格按照“古遗六法”传统酿造工艺要求的同时 。 逐步总结出了“守六法、把五关”的工艺精髓 。 “守六法”即:“黍米必齐 , 曲蘖必时 , 水泉必香 , 陶器必良 , 湛炽必洁 , 火剂必得 。 ”同时要“把五关” 。 也就是:煪穈、糖化、发酵、压榨、陈储 。 而且在2013年 , 即墨老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即墨老酒也享有“黄酒北宗”的美誉,被世人称为南绍女儿红,北即老黄酒.看似简单的流程实际做起来却十分严格,这一点在我们来到这老酒坊的那刻我真正才了解到 。 我也更深刻的了解到酒坊中的酿酒的手艺传承, “守六法”是酿造即墨老酒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