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之变︱永不停歇的网购直播间①消弭娱乐与消费的边界( 二 )


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他的著作《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Televisi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中写道 。电视迅速重新定义了人的社会身份,随着公民身份被观看者身份所取代 。电视的一大创新就是它把同质性和习惯性的行为植入到先前很少被直接控制的生活领 。威廉斯提出了“流”(flow)的概念 。“有计划的流”(planned flow) , 在威廉斯看来,是作为文化形式的电视的标志性特征 。早期传播形式中,不管是书籍,还是戏剧或收音机,“间隔”是明显的,各个主要单元泾渭分明、各自独立;但在观看电视时 , 观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体验,因为电视呈现的是连续不断的图像组合 。也就是说,电视节目经过编排,单个节目都丧失了独立性,被精心地制作为整体的“流”中的一部分 。所有节目,包括广告和电视预告片等各种节目形式都被编排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成为计划好了的、严丝合缝的真正的节目“流” 。这种“流”俨然整体 , 节目之间的界限或断裂,不特别留意,观众根本感觉不到 。因为广告收入是电视台的重要经济命脉 , 而高收视率意味着丰富的收入,所以电视台希望观众能够持续不断地观看 。这种“流”不仅是技术,更是由资本的商业逻辑所决定的文化形式 。
同样的,互联网商家和购物平台正不遗余力地把人们的所有碎片时间转移到消费上去 。现在,他们不止创造“节日” , 还制造出更加日常和细致的时间节点:哪些主播几点上播,几点下播,什么时候开抢 , 都是被资本和商品圈定的时间 。这些通过优惠、特别商品和娱乐方式不断叫嚣着侵占人们生活的时间点缔造了一种“日程化的消费”,并深入地嵌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往往商家会规定一个时间点,然后养成用户习惯 , 并且用各种冲榜大奖、定时抽奖、每小时必买的提示来保持用户的继续收看 。资本希望这个星球成为一个永不停歇的工作场所,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商品供你精挑细?。阍菔逼氲幕镁? ,在无眠的状态里生产消费和废弃,没有丝毫停歇,加速了生命的消耗和资源的枯竭 。
理所当然的 , 我们看到购物主播成为了一个几乎无休的职业 。即使在凌晨四点 , 打开淘宝直播的页面,也能源源不断地刷出来在线的主播们和消费者 。年轻女主播拿着美妆蛋介绍粉底技巧;吃货宅男在大肆宣传某一款麻辣火锅底料;服装店模特360度展现最新上架的裙子……在耀眼的白炽灯照射下,这些直播间没有白天和黑夜,主播们和观看者都似乎永不疲倦,支持着这所永不停业的百货商场 。
在李佳琦爆红之后 , 不少“励志”型的报道都将其成功归结于其敬业 , 说他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每天都要直播,这是他能够脱颖而出的亮点之一 。但事实上,杭州的电商圈子里 , 单休或者大小周在电商类创业公司中非常普遍,流行的工作制度不是996,而是007 。而负责卖货的主播及其团队,往往工作强度更大,他们常常长时间直播到凌晨,结束后复盘,准备次日的工作,短暂的睡眠4-5小时后,再回到公司,开始准备下一次直播 。行业中流传的故事是,很多直播新人为了获得更多关注,每天能播十几个小时,还有夫妻档实行轮班制24小时全天直播 。这是因为大数据时代平台统计得出的结论:直播时间越久越好,每天要播4小时以上,一周至少要播5天才有盈利的希望 。
不间断的直播具有了一种电视剧、综艺式的连续性和规律性,驯化受众习惯参与,导致非理性的消费不仅变成了集体狂欢和娱乐方式 , 更变成了生物钟一般的生活自觉,我们又了离不开它的错觉,我们不断地观看,观看同时意味着被影响、被推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