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林桂榛丨荀子批子张、子夏、子游三派贱儒之真义

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其冠絻 , 其缨禁缓 , 其容简连 , 填填然 , 狄狄然 , 莫莫然 , 瞡瞡然 , 瞿瞿然 , 尽尽然 , 盱盱然;酒食声色之中 , 则瞒瞒然 , 瞑瞑然;礼节之中 , 则疾疾然 , 訾訾然;劳苦事业之中 , 则儢儢然 , 离离然 , 偷儒而罔 , 无廉耻而忍謑诟 。 是学者之嵬也 。
弟陀其冠 , 衶禫其辞 , 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 正其衣冠 , 齐其颜色 , 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 。 偷儒惮事 , 无廉耻而耆饮食 , 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 。 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 , 劳而不僈 , 宗原应变 , 曲得其宜 , 如是然后圣人也 。
——《非十二子》篇末二章如上 , 此骂学人之怪态尤其骂张夏游三子门徒门派的章句 , 修辞文字罕见 , 古注皆含糊不透 。 今据王先谦《荀子集解》 , 我来试解骂“子张氏之贱儒”句 。
于“弟陀其冠 , 衶禫其辞 , 禹行而舜趋”这疑句 , 从易到难、从后往前 , 倒过来解 。 “禹行而舜趋”讲行为学禹舜、装禹舜(若苦行高德样) , “衶禫其辞”讲言辞装得很那个 , “弟陀其冠”讲冠饰装得很那个 , 具体哪个状态呢?
“衶禫其辞”的“衶禫” , 可能就是《仪礼》“中月而禫”的“中禫” , 至少是“中月而禫”的禫 , 孔疏曰“中 , 间也 , 大祥后更间一月为禫 , 二十七月也” , “中禫”也称“间禫” , 《释名》曰“间月而禫亦祭名也 , 孝子之意澹然 , 哀思益衰也” , 《礼记》有十几次讲“禫”……禫礼与丧礼居敬入恭样子有关 , 故荀子“衶禫”一词大概意思是言辞庄敬恭微的样子 。 ——衶是绔即裤 , 衶是否有约束的意思呢 , 尤其与禫字并称(衶禫非夸饰 , 子张非此) 。 理论上禫字不易抄写错误 , 因为这个字是常见的礼节名词 , 荀子不会乱写 , 抄者不易乱代字 。
“弟陀其冠” , 冠之弟陀之陀即佗即馱 , 负荷样子 , 因为同篇前文屡云冠如何如何 , 尤其“其冠进 , 其衣逢 , 其容良……其冠进 , 其衣逢 , 其容悫”讲“冠进(竣 , 高也)衣逢(蓬 , 大也)” , 此处必是批评戴高冠大帽者 , 陀者为驮也坠也 , 弟者第也次也 , 弟陀高冠、第驮大帽即如鲁迅《藤野先生》所谓“上野……花下……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 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标致极了”之类 。
顶着一个累赘人的高冠大帽 , 言辞恭恭敬敬慎微 , 行为模仿禹舜大德苦行样 , 再联系《论语》所记:“子张问行 , 子曰:言忠信 , 行笃敬 , 虽蛮貊之邦行矣……立 , 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 , 则见其倚于衡也 , 夫然后行 。 子张书诸绅”、“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 , 嘉善而矜不能 。 我之大贤与 , 于人何所不容?我子尊贤而容众 , 嘉善而矜不能 。 我之大贤与 , 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 , 人将拒我 , 如之何其拒人也?” 。 ——特爱讲“样子”的子张一派就活灵活现透露出历史信息来了 , 荀子讲子张一派绝非杜撰 , 孔子后学实有此类人 , 史公《论六家之要》批儒曰“博而寡要 , 劳而少功……累世不能通其学 , 当年不能究其礼”即是一类真实 。
荀子曰“吾语汝学者之嵬容” , 嵬即隗 , 也即傀 , 高而不平也 , 怪异奇异也 。 后面讲平时着装、饮食声色、礼节事仪、劳动劳作四方面 , 则分别揭露其:平时着装板正严肃样;饮食声色无欲超脱样;礼节事上嘴大多舌样;劳作劳动偷懒逃避样 。 ——此是当时一些儒家学者的丑样通病 , 这些通病 , 在当今学者甚至名儒里依然存在 , 装样子很会 , 真遇到事或利己是非 , 跑得比飞机还快 , 就会装样 , 尽是捡利好 , 可恶 , 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