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有赠书)

|作家笔下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有赠书)
本文图片

北京 , 我生于斯 , 长于斯 , 已近七十年了 。 如果算上我的父辈、祖辈 , 无论如何也在百年以上了 , 说是“老北京” , 也不算太夸张 。 北京城我住过五个区 , 京城的生活不能说不熟悉 。 但我很怕写北京 , 因为这座城市太大了 , 大到你很难摸到它的边界 , 这边界不只是空间上的 , 更多还是时间上的 。 北京历史之悠久 , 生活形态之丰富、复杂 , 居民构成之多种多样 , 造就了北京之大 。 在大北京面前 , 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 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 如果我拿起笔来写北京 , 势必有捉襟见肘之虞 。
|作家笔下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有赠书)
本文图片

但我喜欢读写北京的作品 。 无论是老北京还是新北京 , 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 , 他们笔下的北京 , 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 或引起我的回忆和联想 。 当我读到这本散文集《好一个北京:作家笔下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时 , 感到有一种意外的惊喜 。 书中几乎囊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年龄段的作者 , 有一定代表性 。 梁衡的《冬日香山》 , 写香山性格的另一面 , 看到的是“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 , 绝不同于秋的满山红遍、春的灿如云霞和夏的林木葱翠 。 安然的《精神私奔者的北京》 , 则代表了一部分文化朝圣者内心对北京的想象、向往、体验和感受 。 在她的笔下 , 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鲁迅文学院、798艺术区和国家大剧院 , 构成了新北京的文化精神高地 。 而朱仲祥的《住在北京四合院》、陈启文的《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王剑冰的《圆明园带给我的思索》、杨献平的《我在这庞大的北京》 , 似乎都是初来北京 , 或北京过客 , 印证北京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和面貌 , 品评北京的味道 。
|作家笔下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有赠书)
本文图片

当然也有发思古之幽情的 。 徐坤的《积水潭的风华世代》 , 寥寥数笔 , 就描绘出元大都中这个水旱码头的胜景 , 元杂剧在此演出的盛况 , 更让人流连忘返 。 我辈戏迷只能恨不生于彼时 , 无缘欣赏绝代风华们的浅吟低唱 , 铁管铜琶 。 侯磊笔下的大运河 , 也绘就了一幅迷人的景致 。 他用历史的书写告诉我们 , 大运河如何在北京造就了张家湾古镇和通州城的昔日繁荣 。 再看普天的《北京 , 北京》 , 他从北京的考古入手 , 演奏了一支悠长的乐曲 , 周口店、龙骨山、王府井、鱼子山、燕王台……都是这首乐曲中强有力的音符 。 如果说普天的《北京 , 北京》是在绘制北京宏观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话 , 那么 , 马淑琴的《千年古村青白口》 , 就是一幅精心描绘的、微观北京的工笔画 。 青白口是北京门头沟的一座小山村 , 但有上千年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 , 马淑琴细致勾勒了这座小山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 , 用解剖麻雀的办法 , 从这里折射出北京历史文化的某些特质 。
|作家笔下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有赠书)
本文图片

|作家笔下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有赠书)
本文图片

读此书 , 我最有感觉的 , 还是陈建功、刘孝存、肖复兴和凸凹对市井生活及乡俗风物的书写 。 凸凹的写作扎根于京西房山 , 在他笔下 , 京西生活 , 鲜活得仿佛滴着晨露的乡间野菜 , 让你忍不住垂涎 。 写京城的市井生活 , 陈建功的《北京滋味》可谓滋味绵长 , 而《平民北京探访录》更使我想起他早年创作的“谈天说地”系列小说 , 像《辘轳把胡同9号》这样的小说 , 至今还让人念念不忘 。 而肖复兴的《京都冬食》和《门上沧桑》 , 也让我想起他的《蓝调城南》 , 他对北京市井生活的描写 , 用他自己的一个比喻 , 犹如“将吃剩下不用的白菜头泡在浅浅的清水盘里 , 冒出来的那黄色的白菜花” 。 刘孝存写他生活过的南城桥湾儿和三里河 , 显露出他做北京地方志的深厚功底 , 准确、精细的地理环境描写 , 让我这个在此生活过数年的人亦深感佩服 。 而他们几位最突出的共同特点 , 是在描述市井人物、民俗风情、日常生活时对描写对象发自内心的挚爱和尊重 。 他们在叙事中所采取的平民视角 , 使得他们讲述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儿 , 而这未尝不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 。 从他们对北京的书写中 , 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北京的无穷魅力和迷人之处 。 它存留于纸上 , 也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