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冯骥才近照 王晓岩摄/光明图片
【走近文艺家】
80岁的他 , 是画家 , 也是作家 。 有文学创作冲动的时候 , 他就到书房去写;有了用绘画表达的欲望 , 他就走进画室 。 对他而言 , 这是一个甜蜜而幸福的往返——绘画更私人化 , 是一种个人的心灵感受 , 一种排遣 , 一种抒发;文学更多承担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的责任 。
前些日子 , 冯骥才刚过完80岁生日 。 他觉得 ,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大河 , 有时候在中流击水 , 有时候还“兴风作浪” , 但过了80岁 , 人就开始往下沉 , 静水深流 , 沉静下来 。 这种沉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个好处 , 让他能渐渐想起过往的生活 , “远去的东西回返过来 , 就多了点人生况味” 。
80岁生日前夕 , 冯骥才的中短篇小说集《多瑙河峡谷》和随笔集《画室一洞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这算是他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
两本新书 , 一本讲书房 , 一本讲画室 。 写书和画画 , 恰好是冯骥才的两样“老本行” 。 冯骥才家中的书房和画室 , 是在一个廊子的两头 。 有文学创作冲动的时候 , 他就到书房去写;有了用绘画表达的欲望 , 他就走进画室 , “这是一个甜蜜的往返 , 很幸福” 。
很多人不知道 , 冯骥才的文艺之路是从作画开始的 。 每逢人生的重要日子 , 冯骥才都有作画的习惯 。 50岁的时候 , 他画了一大片树 , 已经入秋 , 但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 , “当时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60岁的时候 , 他画了一幅《豪情依旧》 , 一只船在大江中扬帆 , “当时我开始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 需要这么一股力量”;今年80岁 , 画什么 , 他还在想 。
结婚纪念日的时候 , 冯骥才也会画画 , 和妻子一起画一对小鸟 。 这个“传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最艰苦的时候 , 他们一起画了一对在风雪中的小鸟 。 后来 , 风景不断变化 , 但两只鸟一直都在 。
冯骥才的母亲是山东济宁人 , 那个地方的特点是“又文又武” 。 文 , 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武 , 有水泊梁山 , 是当年武松鲁智深们活跃的地方 。 他的父亲是宁波人 , 唐代以来 , 整个家族世代都是文人 。 山东人的阳刚 , 浙江人的细腻 , 两种文化对他都有影响 。
50岁的时候 , 冯骥才到宁波办过一个画展 , 他第一次卖画就是在宁波 。 “当时没有钱修缮贺知章的祠堂 , 我在画展里选了5幅自己最喜欢的画卖了捐了款 。 ”如今 , 祠堂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 这样的事情 , 冯骥才做了很多 , “我没有任何想法 , 没有任何功利 , 只是出于热爱” 。
后来 , 冯骥才又多次卖画筹款 。 “卖画救不了民间文化 。 那么大一个中国 , 那么多文化遗产 , 凭我卖画的那些钱能起什么作用?可能也有点作用 , 就是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 ”当时卖完画 , 冯骥才有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 , 后来他说 , “我把我的心交给大地了” 。
对冯骥才而言 , 绘画更私人化 , 是一种个人的心灵感受 , 一种排遣 , 一种抒发;而文学更多承担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的责任 。
20世纪70年代 , 冯骥才开始写作 , 1977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 。 当时 , 他住在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 房中有一张桌子 , 全家人都在那桌上吃饭 , 吃完收走 , 他才能在上面写作画画 。 冯骥才用一些木条做了一个书架 , 把书都立在架子上 。 他有一张照片 , 穿了一件很旧的衣服 , 胳膊肘还打了一个补丁 , 身后全是书 , 就是站在那个书架前拍的 。 直到20世纪80年代 , 生活慢慢改善 , 他才有了书房 。
- 传统|当代国学创新人才 耿春标
- |《生生之门》入选“云南十大好书”|生是命之源,有生,才有命。
- 燕中|带您读懂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四季如画,美在燕中
-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 |在职场中如何站队,如何进入领导的“内围”?
- 大爷|湖南七旬大爷站在河中垂钓,自制全部钓鱼工具,网友:骨灰级钓友
- |农民卖150碗扣肉被罚5万!职业打假人到底应不应该存在?我的答案跟你不同,但直击问题本质
- 牡丹园|春在牡丹园
- 唐寅|经风雨 历坎坷 成就风流才子唐伯虎
- |在阳光下成长——桂阳县东风学校艺术节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