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写真写意写神 织就银幕妙境——记已故著名导演黄蜀芹( 三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人·鬼·情》是一部“后现代”作品 , 多线叙事、虚实结合、“戏中戏”等电影表现手法 , 用在对戏曲表演艺术家、河北梆子名角裴艳玲的传奇叙事中 。 在中国电影界 , 一般将《人·鬼·情》归为“女性电影”和“写意电影”的范畴 。
妙境|写真写意写神 织就银幕妙境——记已故著名导演黄蜀芹
文章图片

电影《人·鬼·情》拍摄现场 , 导演黄蜀芹(中)和剧中女主角扮演者徐守莉、裴艳玲(右)在一起谈戏(1987年10月30日发) 。 新华社采访人员夏道陵摄
银幕上 , 在滚滚历史洪流中 , 戏曲女演员秋芸亲历了从女孩到女人的心灵成长;银幕中 , 也“折射”了一处戏曲舞台 , 黑色布景中秋芸与自己扮演的角色——钟馗 , 不断“对话” , 人界与鬼界 , 善恶、美丑形成极大反差 , 加上性别差异的对比 , 直抵人心 , 也因此震撼人心 。
“她的先锋性、前瞻性 , 今天看来依然值得学习 。 ”一位从《人·鬼·情》拍摄开始 , 跟随黄蜀芹学艺多年的后辈导演说 。
黄蜀芹自己也曾撰写论文探讨这部电影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境 。 她说 , 《人·鬼·情》包含了多年来个人的哲学思考 , 也包含个人对历史和现实的体验和感悟 。 而电影评论界 , 也将《人·鬼·情》与后来她拍摄的《画魂》进行对比 , 两部作品都选取了特定场域下独树一帜的中国女性人物及故事 , 将主动与被动、奋斗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这本身也是黄蜀芹精神生活的某种写照 。
妙境|写真写意写神 织就银幕妙境——记已故著名导演黄蜀芹
文章图片

1991年12月7日 , 全国电影制片厂第2届优秀电视剧评选颁奖会现场 , 黄蜀芹以电视连续剧《围城》获最佳导演奖 。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小鹰摄
大音希声
在1988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获奖名单上 , 人们看到了《红高粱》《老井》等精品力作 , 《人·鬼·情》也在其列 , 荣获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 屡获殊荣的黄蜀芹 , 完全没有在意这样的“光环” , 而是一直低调 , 她在中国电影佳作喷涌而出的年代 , 甘于“大音希声” 。
她的电影人生 , 不仅得益于几位电影伯乐 , 她自己也是伯乐之一 。 多位跟随她拍摄电影的后辈 , 在她去世后追忆点滴细节 , “相信并善待年轻人”成为大家一致的口碑 。
在拍摄《围城》和《孽债》时 , 她大胆起用了一批年轻人担任副手 , 选角、选景 , 给年轻人最大的发言权 。 一旦“开麦” , 她又是那个现场“不言自威”的“女神” 。 后辈们觉得 , 这样的工作习惯 , 一来是谢晋导演教给她的“传统” , 二来她自己也一直是个“分秒必争”的导演 , 毕竟各种综合因素决定了 , 留给大器晚成的“第四代导演”的时间并不多 。
无论是“命题作文” , 还是自创或改编 , 她始终亲力亲为 , 不管大小选题 , 都坚持深入生活、扎根采访 , 直至制作出满意的导演分镜头脚本 。 拍摄《围城》时 , 她的骨折尚未痊愈 , 就坐着轮椅、拄着拐杖“上火线” 。 摄制《孽债》时 , 她又大胆采用上海方言进行录制 。 不拘一格、尽善尽美的她 , 快速熏染了周围一批年轻导演及制片 , 大家跟着黄导 , 全身心投入电影事业中 。
“10集、100天 , 她是用电影的思维 , 在拍摄电视剧《围城》 , 很多人看不起拍电视剧的人 , 但这其实很考验导演的驾驭能力 , 她不仅是‘吃螃蟹的人’ , 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 留下很多经验 , 低调传给后辈 。 ”见证《围城》拍摄的一名影视后辈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