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关于鲁迅的语言风格

首先把钱老关于鲁迅语言风格的三段论述摘录如下:

鲁迅语言的特点 , 简单说来就是:它把中国现代汉语表意、抒情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 周作人曾经说过 , 汉语有三大特点 , 一个是绘画性 , 一个是音乐性 , 另一个是游戏性 。
而这“三性”在鲁迅的作品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 鲁迅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 , 大家读鲁迅的文章时常常会感觉到鲁迅的话“不通” 。 这是他打破常规的表达方法 , 有意破坏语法和修辞 , 因为鲁迅要表达一些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 。
鲁迅有一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 , 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 , 同时感到空虚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真正想讲的东西 , 完全属于内在体验的、感情的东西 , 是说不出来的 , 说出来就变样了 。 这是语言的局限 , 而鲁迅就是要挑战这个局限 。
他要用语言来表达一些语言难以表达的复杂的情感和心理 , 所以他常常破坏现有语言的规则、现有的修辞学 , 做“语言的冒险” , 创造一种非常独特的修辞、一种新的语言 。
这可能是鲁迅的文字更具魅力的地方 。 因此我曾经提出 , 要理解鲁迅的语言 , 不能完全靠默读 , 而是需要朗读 。 鲁迅语言的韵味 , 那浓烈而又千旋万转的情感 , 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 需要朗读才能体会 。

其实鲁迅杂文的边缘性、反体制性 , 不只是一种言说立场与姿态 , 是同时表现在他的杂文思维与杂文语言上的 。
我在《适合自己的文体一鲁迅杂文论》里 , 就分析了鲁迅杂文思维的“非规范化”,“常在常规思维路线之外 , 另辟蹊径” , 以及其杂文语言的“反规范”,“仿佛故意破坏语法规则 , 违反常规用法 , 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 , 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 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 --这也是“不入调 , 不入流”的 。

周作人曾经说过 , 汉语有三大特点 , 即为装饰性、音乐性和游戏性 。 其实这也是鲁迅语言的特点 。 鲁迅语言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绘画性、色彩感和镜头感上;鲁迅语言的音乐性背后明显地有中国传统骈文的影响 , 周作人曾提倡“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的文章” , 真正做到的是鲁迅 。
鲁迅作品是需要高声朗读的 ,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其语言的音乐魅力 。 而鲁迅语言的绘画性、音乐性 , 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影响 , 更是他自觉借鉴西方现代美术和音乐表现手法的结果 , 这或许是更加值得注意的;
而鲁迅文字里的游戏笔墨 , 则显示了鲁迅式的幽默与机智 , 和当代中学生是自会有会心之处的 。 而鲁迅语言里的色彩感、音乐感以及镜头感 , 也是最接近中学生的思维、欣赏趣味 , 最容易为他们所接受的 。
【鲁迅|关于鲁迅的语言风格】不可忽略与回避的 , 还有鲁迅语言的超越性、非规范性的特点 。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 , 专门提到鲁迅的一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 , 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 , 同时感到空虚 。 ”这说明 , 人 , 特别是现代人 , 最复杂的情思 , 最幽深的体验 , 是语言达不到的 。
而“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语言艺术家 , 偏要挑战这不可言说 , 试图用语言照亮那难以言说的世界” 。 于是 , 在他的作品里 , 特别是在《野草》里 , 出现了大量的“违反日常思维习惯 , 修辞习惯和语言规范的表达” 。
这样的自觉的语言试验 , 甚至是语言冒险 , 尽管会经常遭到“语言不通”的责难 , 但他确实“为用汉语表达现代人难言的生命体验开拓了新的空间 , 展现了现代汉语的无限广阔的表现前景” 。 这或许是鲁迅对现代汉语文学与语言发展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