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读完《荒原》 , 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 , 对它充满了疑惑 。 不过 , 里面的幽暗、荒凉、欲望和凌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特别是来源于《金枝》里的圣杯、鱼王传说 。 后来 , 为了研读《荒原》等诗歌 , 我专门从外网收集了很多艾略特的英文诗 , 打印成了一本艾略特诗集 。 当时的打印费特别贵 , 是一元一页 , 那是22年前的价格 。 通过长时间研读英文版 , 慢慢地我更能理解这首长诗了 。 它对时代的命名能力以及对当代世界认知的丰富性是惊人的 。 不过 , 由于我个人的写作喜好 , 对其过于强烈的智性化、典故的繁冗略有不满 。 也就没有倾心于它 , 没有学到太多技艺 。
澎湃新闻:后来呢 , 对《荒原》的读后感发生了变化吗?
胡桑:确实 , 当我从西安回到江南后 。 对艾略特所写的一些片段却更有感触了 , 尤其是那句“大半个晚上我看书 , 冬天我到南方 。 ”我必须重新体验、理解这个我度过了漫长童年少年时光的“南方” 。 我特别喜欢赵萝蕤的译文 , 很多句式、语调也会无意间会渗透进自己的诗句 。 比如被他激活的瓦格纳的句子“荒凉而空虚的是那大海” , 但丁的句子“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那么多人” , 我都深有感触 , 也偷偷模仿过 。
这些年我在大学教书 , 从没有想过要给学生讲解这首诗 。 但随着对圣经、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不断研读 , 其实更能体会到诗中对典故的化用的鬼斧神工 , 也更能明白了它从西方传统里滋养出来的生命力量 。 于是越发觉得他具有强大的创造性 , 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深刻体认 。 这些是我们的诗歌难以企及的 。 这些年 , 我也越发感觉到了艾略特的伟大 , 和一再重读的必要性 。
澎湃新闻:为什么没有想过要给学生讲解这首诗?
胡桑:我可能觉得它太难了 。 除了在知识层面的讲述 , 我不太能把握讲述这首诗的路径 。 这就像我在课堂上没有专门讲解过《尤利西斯》 , 虽然我一直认为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 。 平时我也一直研读着 。 但总觉得没有准备好去给学生讲解 。
在课堂上讲授《荒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 对于这样丰富的一首诗 , 细读会显得极为繁琐 。 而我最喜欢以细读的方式讲课 。 我觉得本科生最需要一种细读能力 , 在字里行间锻炼理解作品的能力——感受力、认知力和想象力 。
还有 , 艾略特本身是极好的批评家 。 但在我阅读视野里 , 比较经典的 , 除了海伦·加德纳的《艾略特的艺术》之外 , 西方学界对于艾略特的批评、阐释并不丰富 。 大学课堂的讲授是需要知识基础的 。 在没有西方一流学者、批评家的阐释基础 , 我不敢擅自解读 。 我之所以敢和学生讲《神曲》、莎士比亚悲剧 , 是因为我可以借助西方大量的经典的但丁、莎士比亚阐述 。 毕竟我们和西方文学有着语境之隔 。 我更相信他们语境内部的学者、批评家阐述的准确性 。
当然 , 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 , 艾略特给这首诗做了太多注释 , 反而限制了读者的阅读方式 。 解读它 , 就没有解读但丁、莎士比亚时那种可以不断做出新的发现的愉悦 。
文章图片
艾略特 人民视觉资料图
澎湃新闻:你和诗友们讨论过这首诗吗?
胡桑:不太多 。 对于我和朋友们而言 , 《荒原》就像一个庞然高峰 , 它默默矗立在那里 。 我们可能会一个人默默攀登 , 不适合组团一起登览 。 其实我们这二十年 , 谈论的诗人里 , 艾略特的诗是往往缺席的 。 我们可能经常谈论他的文论 , 尤其是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 或者他对但丁、莎士比亚、玄学派诗人的阐述 。 由于艾略特的保守主义倾向 , 他的诗的“现代性”尽管很有特点 , 却不是特别明显 。 他诗歌中的语言的和情感的激情也并不强烈 。 所以 , 在外国诗歌方面 , 我们谈论最多的大概是布罗茨基、希尼、沃尔科特、毕肖普、策兰、米沃什这些诗人 。
- 西南联大|《许渊冲百岁自述》获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
- |傅山《阿难吟》颜体楷书欣赏
- 展览|贵州首个!《裂变》炫酷开展,国内外“天花板”级大师作品来了
- |《昙花》——作者:董雯(笔名梅香如水)
- 柏杨|纪念柏杨逝世十四周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精装版紧急加印
- |《风起陇西》:这部三国“谍战”,在历史的缝隙里涤荡出人的忠义
- |《先知耶利米》多纳泰罗(意大利)-雕塑作品欣赏(四百三十一)
- |白金净无痕的新书转型科幻网文,《7号基地》能否获得科幻星光奖
-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没有江宁织造就没有《红楼梦》|观澜
- |画家田学森居家绘新作《晨曦》,祈愿疫情早日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