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本文图片

他们说 ,
柳市是中国低压电器之都 ,
浙江第一工业强镇 , 年工业产值700多亿;
他们说 , 柳市30多万人口,
创造370多亿GDP ,
重经济的背面是一片文化的荒漠......
他们不知道 ,
柳市还是这样的“诗画柳川”......
——制片人:郑儒儒
风雅乐清011
柳川书画院(上集)
80年代 , 柳市的“文艺复兴”
南宋初年 , 随着乐清西乡水道的贯通 , 柳川平原渐渐在舟楫商船往来如织的喧嚣中苏醒 。 生于此长于此的南宋诗人翁卷大抵是回望这片水系交织 , 杨柳新绿 , 梨花淡白的柳川平原 , 写下了《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
乡村四月闲人少 , 才了桑蚕又插田 。
柳川书画院 , 就是诞生在这片诗情画意的土地上 。
1982年 , 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 , 柳川平原上早已积蓄了按耐不住的蓬勃生机 , 柳市的电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柳市民营经济艰难破土的时期 , 思想上的解放 , 让文革时期被禁锢的心灵愈加渴望获得精神的滋养 。 有人提出要复兴柳川昔日的文艺 , 于是 , 成立一个文化社团的想法在一群青年的心中萌发 。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本文图片

文革彻底结束 , 此时的文艺跳脱出了过去以政治宣传为中心的历史阶段 , 放弃高、大、红、光的语言形式 , 重新回到个人的感觉、经验与价值追求 。 1983年 , 施正从泰顺回到柳市定居 , 他召集了同为文艺爱好者的郑松鹤、黄德贵、包碎华 , 四人于初冬月夜坐船到象山徐道一家里 , 五位青年“秉烛夜谈”共谋成立一个文艺社团 。
1984年 , 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 , 经过半年的筹备 , 白石钱氏家族的后人钱云龙 , 邀请郑松鹤、施正、徐道一、黄德贵、包碎华、包秀杰等人到他在杨柳滩的老宅中成立“柳川书画学社” 。 也许是巧合 , 杨柳滩正是西乡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出土之地 , 这块哺育先人的土地 , 见证了80年代渴望文艺润心的人们为了美好的精神理想而成立学社的一幕 。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本文图片

为什么要成立柳川书画社?创始人们郑重地写了办社宗旨 , 施正先生撰写文章 , 徐道一先生书录 。 上海画家林曦明先生为学会题名 , 林先生认为 , 文革刚刚结束 , “书画社”的“社”字有所避讳 , 于是题写了“柳川书画学会”六个大字 , 从此 , 该名沿用至2008年 。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本文图片

在“柳川书画学会”成立初期 , 著名版画家张怀江先生听闻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文艺团体 , 满心喜悦 , 于是 , 拿起刻刀为“柳川书画学会”刻下“春风催绿”四字组成的版画作品 , 表达了他对文革结束 , 文化的春风吹绿柳川大地 , 吹遍全国河山的喜悦 。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本文图片

张怀江(1922—1989) , 乐清人 , 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一代骁将 , 早年受郑野夫先生的版画启蒙 , 后加入鲁迅在上海号召的新兴版画运动 , 在国家危亡之中 , 以木刻为武器发出民族民生呐喊 。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气象 , 张怀江对柳川书画院的青年们给予了家乡文艺复兴殷切的期望 。 而这份期望 , 有意无意也成为一种不可辜负的使命埋在到了青年们的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