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告诉我们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意在说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老先生非常重视人和,认为非城坚器利就能取胜,“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
诸葛亮再有经天纬地之才 , 一个人能打几根钉;再有鞠躬尽瘁之为,最后也只能死而后已 。
所以,我觉得三个臭皮匠代表着民心所向,也代表着团队的志同道合和协调作战,那为啥不抵得上司马懿,一定要是诸葛亮,我们来说道说道 。
诸葛得天时,遇明主,可展一生所学 。
乱世出英雄,英雄也要有出头之时 。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时代,治国之能虽是必学之道,但乱世的成功学,必然是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研习和实际应用,诸葛亮也不能脱俗,躬耕是实,但对荆州等地山川地貌的实地研究,对天下大势的即时分析,三足鼎立,早已成型于胸,就看是否有识货的一拍即合 。
诸葛亮号称卧龙,知名度当然有,东吴派诸葛瑾请过,和刘表有亲戚关系当然也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没法放手去做 , 如果没有刘备的出现,估计诸葛也就甘愿一辈子当个老农民了 。
乱世格局,曹操平定北方,需要修养生息,研习水战,在南下征伐,东吴稳定偏安一隅,就剩下荆州、益州和汉中之地还有施展空间,而这个时候,送来个三顾茅庐的刘玄德,诸葛可以成就三足鼎立的总体设计和实践,诸葛当然一跃而出 。
一鼓作气,拿下荆州、益州和汉中之地,诸葛要的地利,一揽子实现 。
如果保持这种格局,要沃野有沃野,要水路有水路 , 加上诸葛治国理政之能 , 还真有可能联合东吴拿下曹操 , 在和东吴分一高下 。
想当年秦国不也是拿下巴蜀 , 经济上极大的补充了秦国的财政,才有了后续的统一;刘帮也是控制巴蜀,在萧何的运作下,后勤到位,让刘邦后顾无忧的统一天下 。
可是得天时,获地利的诸葛,却没有守成人和的支撑 。
守荆州,刘备交给诸葛不放心的关羽也就罢了 , 关羽北伐,被孙权抄了后路也罢了,结果还遇到刘丰和孟达见死不救 , 关羽只能败走麦城,一死了之,荆州就这样丢了 。
诸葛坚持联吴对曹的既定战略,但刘备执意伐吴 , 结果夷陵之战,被陆逊一把火烧回白帝城,刘备郁闷死不说,诸葛这些年的家底就这样被抖搂的差不多了 , 从此窝在疲敝的益州,虽几次北伐,但不可能再有鼎立初期的大好形势了 。
刘备死后,刘禅庸碌,荆州、益州和刘备原班老人之间的斗争逐渐表面化,诸葛自己和益州李严的权利之争也逐渐白热化,还有姜维、魏延这些将领之间的斗争,一个疲敝的益州就已经够诸葛喝一壶了,各怀心事 , 各行其是,互不待见的团队,蜀汉哪能好的了 。
时局不利,诸葛也想乘自己还能鞠躬尽瘁的时候 , 多给刘禅留下些有利于蜀汉的东西,所以,诸葛经济上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 , 但常年的北伐,老百姓并没有获利,得到的民不聊生 , 老百姓并不支持战争 。
所以,诸葛初期的天时和地利,由于诸葛和刘备的政治观念不同、蜀汉各派系的激烈内斗、蜀汉大将之间的互相不团结、还有百姓民不聊生厌倦战争的情绪 。
诸葛亮隆中运筹帷幄着天时和地利 , 最后却没算到人和对其战略格局的损害,彻底败在了“人和”这个臭皮匠的脚下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告诉我们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意在说明】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同义词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