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徐光启的书房

|文史|徐光启的书房
本文图片

今年是徐光启诞生460周年 。 在今上海城厢南城外、陆家浜北岸的桑园街一带 , 原有一座“双园别墅” , 就是徐光启读书写作、试种农田之处 。
【|文史|徐光启的书房】徐光启(1562年—1633年) , 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 。 字子先 , 号玄扈 , 死后谥号文定 , 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 选翰林院庶吉士 , 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 1603年 , 入天主教 , 教名保禄 。 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 , 是近世中西交流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 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 , 勤奋著述 , 著有《农政全书》《几何原本》《九章算法》《甘薯疏》等 , 近年上海出版有《徐光启全集》 。
徐光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 在上海留下不少与之相关的场所 , 其中三处与书房有关 , 一是他的出生地及其祖宅所在地 , 即在上海县城南、今传为“九间楼”是也;二是在现虹口港一带的“桃园别业” , 内还有徐氏藏书处;三便是与“九间楼”相距不远的“双园别墅” 。 因“双园别墅”地处城厢南门外的桑园 , 取其谐音名“双园” 。 又一说 , 据同治《上海县志》载“双园在大南门外康衙里 , 旧有南北二园故名” 。 相传如今风行神州的番薯(又名甘薯、红薯 , 俗称地瓜) , 原产美洲 , 就是经徐光启引进 , 在桑园试种成功后 , 向朝廷上《甘薯疏》 , 继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 。
讲到徐光启在书房“双园别墅”中的故事 , 更能反映出他心系黎民、钟情农耕的品格 。 徐光启少时不但喜欢读书 , 对书本外的知识也很感兴趣 。 有一天 , 徐光启正在书房写一篇作文 , 由于缺少灵感 , 一时文笔迟滞 , 便走出书房 , 来到织布间 。 织布间里 , 他看到老祖母正在聚精会神地纺纱 。 徐光启从小会动脑筋 , 他好奇地问:“祖母 , 为什么你用的纺车有三个纱锭 , 而外婆用的纺车却只有一个?” 老祖母笑道: “你外婆用的普通手摇纺车 , 右手摇车 , 左手握纱 , 只能纺一个纱锭 。 我现在用的纺车是黄婆婆(黄道婆)发明的 。 这种纺车是用脚踏 , 不用手摇 , 因而两只手都可以握纱 , 能够同时纺三个纱锭 , 这样一人可以顶上三人 。 ” 祖母见孙儿对三个纱锭的纺车很有兴趣 , 就停下手中的活儿 , 讲起上海黄道婆的故事来 。 从此徐光启决心向黄道婆学习 , 爱家乡 , 爱劳动 , 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农书 , 也帮家里干些农活 。 长大后 , 徐光启为官清廉 , 富有家国情怀 。
晚年 , 徐光启在“双园别墅”中潜心编撰《农政全书》 。 有一天 , 他把三个孙子――尔斗、尔默、尔路叫到书房内 , 深情地对他们说道:“你们没有染上贵族子弟那种奢华、世故的不良习气 , 这很好 。 可是 , 你们不肯干农活 , 也很少读农书 , 这就不太像我的孙子了 。 我平生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 , 也不论是教书还是做官 , 从来没有忘记这个‘农’字 。 如今 , 我想编一部《农政全书》 , 这可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啊!现在 , 我把你们叫来 , 不为别的事 , 就是想要你们替我做点事 , 要你们帮我抄书 , 怎么样?”孙子们听说要他们抄爷爷写的书 , 非常高兴 。 从此 , 徐光启的书房就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辑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