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业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唐晓峰在发言时回忆说 , 自己青少年时代有一个非常口号式的对农业的理解 , “农民是基础” 。 “1950年代、1960年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 而且它其实有更大的历史基础 , 实际上是文明形态的基础 。 但我们一方面喊农业是基础 , 内心里又觉得农业很落后 , 农村生活非常艰苦 , 所以大家有一个概念 , 农业是非常艰苦的劳动行业 , 效率非常低 , 所以大量人口都压在农业生产上 。 一提到农村 , 好像就是‘苦’的象征 。 ”
文章图片
唐晓峰
在唐晓峰举例说 , 中国古代有很多和农业关的社会变革都是在解决大地主的问题 ,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塑造了多少地主坏人 , 周扒皮、黄世仁、南霸天、胡汉三 , 都是地主 。 文学家们是否塑造了一个城里坏蛋的样板?我想半天想出来一个西门庆 , 但他不是阶级类型 , 是个流氓类型 。 以阶级类型 , 社会问题的代表大都在农村 。 ”他接着阐述大众脑海中的农村形象 , “即使农村非常艰苦 , 但有一种高贵品质的代表——身体上是艰苦的 , 精神却是高尚的 。 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受过再教育的 , 不但受过教育 , 我还加入过农民行列 , 做过生产队长 。 ”
曾雄生在发言时介绍说 , 自己更多关注农业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 “首先要引述《吕氏春秋》里一句话:‘夫稼 , 为之者人也 , 生之者地也 , 养之者天也 。 ’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古人对农业的定义 , 通过‘稼’ , 发现人与自然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 日本人类学家有句话 , ‘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的人的命运 。 ’中国人讲话 , 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西方也有类似的话 , ‘We are what we eat.’意思也都差不多 。 ”
曾雄生回忆说 , 1910年 , 长沙发生了抢米风潮 。 1911年 , 爆发了辛亥革命 , 推翻清朝 。 1917年 ,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里写道 ,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
曾雄生认为 , 尽管中国农业很发达 , 有很了不起的成就 , 但我们今天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吃饭问题 。 “此外 , 中国农业还面临需求变化的问题 。 经济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 , 吃饱之后更多想要吃好 , 对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 。 我们在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同时 , 还要开展‘白色革命’——中国传统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 , 未来还要有一定动物蛋白在里面 , 就是牛奶这样的 , 发展畜牧业 , 也是中国农业需要发展的方向 。 ”
- |德国的“新文化中心”——洪堡论坛(Humboldt Forum)
- 后土|运城万荣线上举行“2022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
- |博鳌论坛吹起“黎苗风” 民族文化秀出“时尚范儿”
- |星火成炬 家书燃情|尤念家书——首届“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今日启幕
- |驼铃悠悠 丝路绵延
- 拉美国家|乘“文学之舟”跨海相聚——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在京举行
- |中国作家协会举办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
- |中国作协举办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
- 交流|中国作家协会举办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
- 崇州市|凝聚青年力量共话非遗传承 崇州这场论坛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