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从学生到教师,将音乐火种传递下去( 三 )


大量的比赛经验 , 为张学樑之后“敲响金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作为中国音乐比赛的最高奖 , 金钟奖是所有音乐工作者都渴望登上的舞台 。 张学樑从2009年大三时便开始尝试“敲钟” , 第一次止步于校内选拔;在2011年获得第八名、2013年获得第四名之后 , 他在2015年第十届金钟奖再次参赛 , 凭借中文歌剧《原野》中的咏叹调《哦 , 女人》以及法语歌剧《军中女郎》中的咏叹调《多么快乐的一天》成功摘金 。 值得一提的是 , 《多么快乐的一天》曾让张学樑的美声启蒙者帕瓦罗蒂一举成名并赢得“高音C之王”美誉——这首歌要求男高音在4分钟内连续唱出9个高音C , 一度被称为“男高音的禁区” 。
备战第十届金钟奖时 , 张学樑在一天吃四顿的情况下 , 于14天内瘦了8斤 , 足见训练强度之大 , “唱歌的确是一门体力活 , 每天要大量地吸气呼气 , 相当于有氧和无氧运动结合” 。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 张学樑实际上已经把《多么快乐的一天》磨练了六七年 , 才有了金钟奖舞台上的精彩表现 。 “我第一次挑战这首歌是大三的时候 , 其实也是机缘巧合 。 有一天杨老师说 , 来试一下吧 , 只唱后面的咏叹调部分 。 我一唱发现 , 咦 , 还挺轻松?就是因为大一大二的时候已经把基础打好了 。 唱歌就像是跳水运动员一样 , 一个‘抛’的动作需要练习很多遍 。 ”
拿下金钟奖的最高荣誉之后 , 张学樑没有停止脚步 。 从2016年至2018年 , 张学樑每逢假期都会自费前往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学习 , 不断打磨自己的表演技巧 。 他说:“虽然当时我已经工作了 , 但我仍然保持着一个学生的状态 , 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学习、继续进步 。 2016年第一次到意大利学习 , 给我非常大的震撼 。 我上了第一节课之后给太太打了个电话:这一次可能要花很多钱了 。 因为我唱的是人家的语言、人家的风格 , 意大利人怎么都能给你挑出毛病来 。 我在意大利待了几十天 , 上午和下午都上课 , 除了上课之外什么都没干 , 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 。 ”
遇见“后浪”
只要学生愿意唱 , 我就不下课
从2013年开始 , 张学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 。 他说:“我本来准备研究生毕业后到意大利深造 , 意大利语考试也通过了 。 还有三个月就毕业时 , 当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表演系主任丁义老师来找我 , 问我有没有意向来华师任教 。 他是我的又一位伯乐 , 是他把我留在了广州 。 ”
回忆起刚出来工作的日子 , 张学樑说:“我带的第一批学生里就有毕业班 , 我自己才刚研究生毕业 , 他们只比我小三岁 , 都叫我‘樑哥’ 。 虽说我也很年轻 , 但我在读书时也经常做老师的助教 ,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 我觉得在专业上还是能给予学生们一些指导和帮助的 。 ”
张学樑笑言 , 在教学上 , 他“抄”了杨岩老师的“作业”:“杨老师会鼓励爱学的学生多学 。 我也用了这种方式 , 只要学生愿意唱 , 我就不下课 。 我现在也用杨老师当年的‘招数’来训练学生 , 用不同风格的曲目去磨练他们 , 让他们积累大量的曲目 。 我的学生就跟当年的我一样 , 过得挺‘苦’的 , 别人玩的时候他们都得学习 。 ”
张学樑称赞 , 如今的学生非常勤奋:“他们可比以前的我强多啦!非常积极努力 , 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 我现在很能体会杨老师当年的良苦用心 , 回想起我读大一的时候 , 其实老师对我真是相当耐心了 。 ”不知不觉 , 张学樑已经当了近9年老师 , 他带出来的学生也有不少人进入了大中小学 , 成为人民教师 。 “我可以说 , 我的学生都很优秀 。 ”张学樑自豪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