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北宋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 , 与董传私交甚笃 。 董传虽家境贫寒 , 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 朴素的衣着丝毫掩盖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 。 离开凤翔时 , 苏轼给董传写下一首留别诗 , 诗中以“粗缯大布裹生涯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称赞董传即使身上穿着粗衣劣布 , 但胸中富有学问 , 气质才华依旧光彩夺人 。 正所谓 , “人之气质 , 由于天生 , 本难改变 , 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含英咀华 , 浸润书香 , 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 , 闪耀出不一样的气质 。
苏轼出生在书香世家 , 相传他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 乡邻怜爱他便夸他为神童 。 面对夸奖 , 少年时的苏轼难免志得意满 , 有一次便书了一副对联张贴在书房门口:“识遍天下字 , 读尽人间书” 。 一位朱姓老人看到门上的对联后 , 拿出一本书向苏轼讨教 , 苏轼打开一看 , 竟是一本先秦古书 , 别说自己没读过 , 就连里边的许多字都不认识 。 老人走后 , 苏轼拿出笔墨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了两个字 , 改作“发愤识遍天下字 , 立志读尽人间书 。 ”此后 , 苏轼日日以此联自勉 , 博览群书 。
“为学之道 , 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 , 必在于读书 。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 , 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 , 树立崇高理想 , 涵养浩然之气 。 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 , 特别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 , 更是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 , 对于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大有裨益 。
“书犹药也 , 善读可以医愚” 。 品读好书 , 就如同与智者对话 , 顺境时给人清醒 , 迷惘时给人希望 , 挫折时给人信心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 , 虽处于人生低谷仍能气度从容、苦中作乐 , 以豁达宽广的胸怀坦然面对 。 其所作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 亦如他自己一般 , 在人生失意时表现出的豁达态度和精神面貌 , 是心胸气度和风骨 , 也是饱读诗书后儒雅之气的自然流露 。
书因饱学成就高 。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 记述年限始于周威烈王 , 止于五代十国 , 历史年代跨度长达1360余年 , 内容涉及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地理等多个方面 , 可谓包罗万象、浩繁博奥之至 , 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 。 倘若没有饱学博览的基础 , 司马光又何能完成如此巨著 。
饱学需要付出长期的辛劳 , 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 。 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 , “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 ”韩愈读书时 , 常常口中不断吟诵《六经》 , 手里不停翻阅典籍 , 从点起油灯便一直学习到天亮 , 焚膏油以继晷 , 夜以继日、年复一年 , 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读书学习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 需联系实际 , 知行合一 , 通过理论的指导、知识的积累 , 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读书是学习 , 使用也是学习 ,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 只有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 , “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 修身养志 , 增长才干 , 躬身实践 , 如此方能大有所为 。
【苏轼|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文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 苏轼|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六首词,每一首都是词界天花板,人人都该背下来
- 苏轼|苏轼:人生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 苏轼|苏轼写了这幅字,被贬到了海南!
- 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旅游博主”苏轼的“吃”和远方
- 鲁迅|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爱啥美食?鲁迅看75次牙医是为啥?
- |苏轼失眠写下千古名作,多年后辛弃疾写下同名词,水平高低难辨
- |苏轼苏辙兄弟书法欣赏!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 苏轼|苏东坡:六首诗词,六番经历,六种境界
- 微博|假如李白有了微信、苏轼开了微博,画风一定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