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作者孙德鹏在英国访学期间写书
沈从文的湘西叙事不是历史的忧郁碎屑 , 而是一种“液体性”的智慧 , 是理解中国的一种方法 。 他所写的故事 , 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 他最满意的故事 , 也是水边的故事 , 像《边城》《长河》《小砦》《三三》《黑夜》 , 或者是船上的故事 , 如《丈夫》《船上岸上》《湘西》《湘行散记》 。 水之于人 , 总是意指着某种原初的状态 。 诗人克洛代尔说 , 人内心所渴望的一切都能还原为水的形象 。 作为一种通用的介质 , 水 , 是寂寞 , 是自由 , 有时 , 深暗的水(黄泉)还带来死亡的教诲 。 沈从文或许是那个时代亲历可怕现场最多的作家 , 他讲述了许多有关爱、激情和死亡的故事 , 却几乎与宗教无涉 , 这是一种厉害之至的写法 。
死亡将生命一劈为二 。 死亡既是命运 , 也是一份厚礼 , 它的绝对性让人肃穆起来 。 死是人类共有的处境 , 死的痛楚传递着共通的情感 。 任何人之死都是完全的死 , 而任何人就是“大家” 。 讲故事的人 , 是“一个让其生命之灯芯由他的故事的柔和的烛光徐徐燃尽的人” 。 他分享故事 , 读者获得温暖 。 本雅明认为 , 这份温暖是双向的 。 对叙事者而言 , 死亡是他叙说世间万物的许可 , 同时 , 借助这个不可辩驳的自然流程 , 叙事者传递着生命之火的温暖 。 另一方面 , 对读者来说 , 死 , 犹如一团燃尽的火 。 在死亡的微暗之火中 , 人们遇见的不是别人 , 正是颤抖的自我:
小说富于意义 , 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 , 向我们描绘了某人的命运 , 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 , 给予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 。 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
中国思想的紧要处是“易” , 而活泼处在“禅” 。 变易的底色是警惕性 , 经籍中的思想者往往生于忧患境遇 , 于是由知警而开悟 。 禅语禅意是经验性的 , 多植根于烟火民间 , 如流行的口头禅或俗语 。 两种思想在沈从文作品中铺陈出独特的中国近代性 , 一方面是由落后而求变 , 他说 , “我想读好书救救国家”;另一方面是敏感于一切反常的新旧经验 , 他说 , “进步正消灭掉过去一切” 。 这本书以“乡下人”为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 。 《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等作品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narrative supplement) 。
这些故事与唐传奇的“亲历—制作”方式相近 , 有档案(archive)价值 , 可以当作“史料”来解读 , 其中隐藏着双重的“真实”:自我真实性与湘西的地方真实性 , 如金介甫教授所言 , “从一个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 , 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 , 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
水是中国文化的基准和原型 , 先秦诸子思想无不因循“水之道” , 道、德、治、法等观念都来自对水这种物质的观审、想象与沉思 。 沈从文在沅水、酉水边凝视 , 遐想 , 用“水上人的言语”连通了一条理解近代中国的“湘西”端口 。 他说“这个地方的过去 , 正是中国三十年来的缩影” 。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 , 我们看到文学与律法 , 历史与故事在水边“聚义” , 纳的投名状却是乡评与记忆——溪边的三三 , 桂枝的草药 , 伍娘的灶台 , 凝视火焰的樵夫 , 疯癫的山鬼 , 躲进丛林的猎人 , 半夜里为儿子哭泣的母亲 , 当然 , 还有生命最后一晚仍舍不得点桐油灯的“颠东”孤老 。
- |侯印国:古人的生活细节,是我们今天的心灵密码
- 学霸|初入职场的我们:2大潜力股并列第一,徐梓童又垫底,2学霸来踢馆
- 沈从文|沈从文逝世34周年:现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浪漫派,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 |“我们读的可不是等闲之书”
- 残疾人|2022年5月15日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专场招聘活动,我们该如何准备
- 饵料|别人连杆爆护的位置,为什么等我们第二天去钓,却钓不好钓不到?
- |职场意见,越是不想听,越要听
- 国足|丁俊晖更像是商人而非职业球员!奥沙利文:他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 |HR这番话打醒了多少人:“我们不招三无学生,再优秀也不要”
- |今天收拾老房子发现一个东西,我祖上是不是从事什么隐秘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