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
正如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指出的那样 , 美虽然很难言说 , 但人心里永远有想把它言说清楚的形而上的追求 。 美不可言说 , 但又不能不言说 。 重要的是我们言说的缺陷要少一点 , 并且不把它绝对化 。 美育大讲堂为什么要举办?有一个现实的考量 , 就是我们中国当下存在的审美方面的乱象 。 什么乱象?因为受到理论家美不可定义、美不可解的理论支撑 , 大众误以为感受什么娱乐 , 什么就是美 。 于是美与丑不分 , 美与丑颠倒 , 美与丑混淆 。 以丑为美的有很多 。 对此我们必须反思 。 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重申:美是有边界的 , 美丑之间是有差别的 。 我们要说明这种边界 , 然后指导大家在边界里面去追求美的创造、从事美的欣赏 。 说得严肃一点 , 就是培养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 , 能够正确地辨别美丑 , 然后弘扬真善美 , 拒绝假丑恶 , 美化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 。
二、客观主义美本质的探求——此路不通
在西方现当代的美学之前 , 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19世纪中叶的两千多年 , 对“美是什么”的问题 , 西方美学理论家作出了大量的探寻 。 中国古代没有“美学”这门学科 , 但有关于“美”的思想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美学伴随着西方学术进入中国 , “美学”这门学科在中国产生 , 形成了关于“美”的一些看法和学说 。 但是这些美学学说 , 往往从客观的角度 , 用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 把“美”界定为一个离开主体存在的独立的不变的永恒的实体 。 后来我们发现 , “美”完全从客观对象方面去找统一性的原因——此路不通 。
比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 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美是引起视听觉愉快的事物 。 但是实际上 , 难道美食不是美吗?难道花香不是美吗?为什么要把美局限在眼睛和耳朵愉快的对象范围以内?凭什么?审美实践不答应 。
古希腊美学家又说 , 什么东西能够引起我们视听觉的愉快呢?是视听觉形式元素的和谐、对称 。 和谐是什么?是寓变化于统一之中 。 这诚然有道理 。 比如穿衣 , 你不要把暖色调跟冷色调混杂在一起 , 不要把西装和牛仔服混杂在一起 , 不要把薄薄的真丝上衣与厚厚的羊毛裤搭配在一起 。 色彩、款式、面料的搭配要注意和谐 。 和谐指大体在一个调子上 , 当中又有变化 。 美就是形式元素之间的和谐 。 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对称 。 中国的四合院、法国的凡尔赛宫 , 它们的构造都是对称的 。 但能不能绝对化?不能 。 很早就有人从审美实践出发 , 说美并不都是和谐、对称所能概括的 。 色彩的和谐固然是美 , 但和谐的东西看多了 , 腻味了 , 来一点撞色 , 好像也觉得美 。 有一颗痣叫“美人痣” , 对称地长一颗痣 , 那就很难看 。 女士的发式π型 , 对称 , 很好看 , 但把π的一半削掉 , 也是“俏佳人”的形象 。 美在和谐、对称 , 只是从形式元素方面概括的统一性 , 尚且不能说明全部形式美 。 如果用它来解释内涵美 , 就更不管用了 。 比如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说的粪兜的美、风俗制度的美 。 所以我们不能满意 。
然后到了黑格尔 。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理念用形象把它表达出来 , 就是美的 。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 , 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 , 让生活更美好” 。 世博会有200左右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 每个场馆的造型既要保持自己国家和地区的地域、历史、民族、风俗特色 , 又要跟“城市 ,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融合起来 。 有的融合得比较好 , 我们觉得美;有的融合得不够好 , 我们便觉得不美 。 所以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有一定道理 。 但是黑格尔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 , 似乎完全忽略了人的情感欲望 , 好像情感欲望的形象显现就不能有美 , 这是不完整的 。 感性的情感欲望在美的建构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 讲思想政治课的时候要饱含情感、鲜活生动才好听 。 如果枯燥乏味 , 只是理性的传声筒 , 那就没有人要听 , 就不美 。
- 中华文明|李新伟:中华文明起源语境下的文明标志
- |“名企”无限极携手《闪耀吧!中华文明》,以盛唐文明致敬现代盛世
- 菏泽|菏泽市中华职教社一届七次社委会会议召开
-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赋能中国品牌价值提升拓展市场
- |中华兰亭新王体创始人王兆明-腾讯新闻
- |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关帝信仰文化
- |【探秘中华文明】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折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 雅集|“春韶酝酿·问渠雅集”中南学子共赴中华传统文化盛宴
- 中华第一龙|黑龙江老汉发现一铁块,每天发出怪叫,专家称其“中华第一龙”!
- |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第十届科技文化艺术周暨第二届美育节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