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不上朝,却亲自监工修了一个地方,《永乐大典》能幸存全靠它

|嘉靖不上朝,却亲自监工修了一个地方,《永乐大典》能幸存全靠它
本文图片
明清时期的金匮
历史是一个不断层累叠加的过程 , 我们身处现代 , 好比是站在河流下游回顾上游 , 之所以还能领略千百年前古人的风采 , 除却地下文物的出土 , 还有赖于大量史册典籍、文献档案的流传 。 古人对于文化传承极为重视 , 这促使他们筑石室、造金匮以收藏典籍 。 那么金匮石室究竟藏有什么奥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金匮石室为何物?
在古人的观念中 , 金、石是最为坚固耐用之物 。 石室不言而喻 , 即是用石头建造的房子 , 金匮倒不是金子所造 , 而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柜 , 常用金属封碱 。 “以金为匮 , 以石为室 , 重碱封之 , 保慎之义” , 是自金匮石室制度诞生以来就世代延续的传统 。
最早关于金匮石室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 , 《大戴礼记·保傅篇》载西周“书之玉版 , 藏之金匮 , 置之宗庙” , 此时的宗庙就是由砖石建造的 。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也” , 这里的守藏室也很有可能是按照金匮石室的标准建立的 。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述秦朝“拨去古文 , 焚灭诗书 , 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 这说明秦朝也有专门的金匮石室以藏典籍 。
|嘉靖不上朝,却亲自监工修了一个地方,《永乐大典》能幸存全靠它
本文图片
冯远征话剧版司马迁
为什么要用金匮石室来保存文献典籍呢?首先是因为金匮石室十分坚固耐用 , 可流传万世 , 但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防止火灾 。 金匮石室并不易燃 , 就算发生火灾 , 也可以减少损失 。 人们还在金匮石室周围开挖沟渠 , 储水以备火灾 。
汉代建立后 , 设有石渠阁、兰台和东观等机构保存典籍 , 这些地方因存有大量的文献典籍 , 因此往往与重大的文化事业相联系 。 司马迁曾遍览金匮石室之文献典籍 , 故成《史记》 。 班固曾任兰台令 , 因此著有《汉书》 。 而《东观汉记》也是由在东观任职的官员编写完成 。
|嘉靖不上朝,却亲自监工修了一个地方,《永乐大典》能幸存全靠它
本文图片
汉代石渠阁遗址
金匮石室制度自创立后就一直延续下来 , 就算是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也未中断这个传统 , 统治者依旧十分重视建设藏书机构 。 南朝梁时爆发的侯景之乱 , 导致大量文献典籍被毁 , 这次动乱也因此被后世学者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书厄 。
此后的唐、宋、元都号称盛世 , 自然重视文献典籍的搜集整理 , 唐代称之为甲库 , 宋、元谓之藏架库 。 宋朝更有金匮之盟的传说 , 即宋太祖和其弟、其母约誓 , 等自己百年后将皇位传给弟弟 , 这道诏书由赵普负责眷写 , 并由太后藏到了金匮中 。 可见当时对于金匮石室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
|嘉靖不上朝,却亲自监工修了一个地方,《永乐大典》能幸存全靠它
本文图片
陈建斌版 宋太祖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藏书机构 , 大都因为年代久远而失其祥 , 我们无法考证其原貌 。 但是明清时期的金匮石室制度不仅记载详细 , 而且还有实物传世 , 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 统治者对金匮石室内所藏文献典籍一直讳莫如深 , 无形中更是给金匮石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 让人心向往之 。
二、明清时期的金匮石室
明朝初年 , 并未设立专门保管史册典籍的机构与地点 。 至明代中期 , 府库盈书 , 浩如烟海 , 建造藏书机构也就逐渐提上了日程 。 明孝宗时期 , 大学士丘濬上书说:“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之中 , 盖以金石之物为物坚固久 , 非土木 , 又能扞格水火 , 使不为患 。 ”丘濬所虑在于后世 , 他明白建金匮石室以藏文献典籍 , 便可使“祖宗功德在万世 , 永传信而无疑 , 国家典章垂百万 , 递沿袭而有本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