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中意——苏丹的十五载浪漫空间叙事( 二 )


《中意》:您认为在讲述中国方面 , 策展人在面对西方世界时如何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苏丹:我们要把自己放到世界的叙事框架中 , 从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 , 展示而不是贩卖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 展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 设计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 形式是最终产生的一个结果 。
中国和意大利都有很强的家庭观念
《中意》: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差异很大 , 一个代表东方世界 , 一个代表西方世界 , 同时它们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有人把意大利比作欧洲的“中国” 。 你所亲历的策展里 , 中意两国艺术家之间会有哪些思维上的差异 , 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会引起共鸣?
苏丹:中国和意大利来自两个思维世界 , 意大利人探究世界的终极和本质 , 批判性会多一点 , 会向自己发问 , 我是谁 , 而中国艺术家可能更多一些感性 。 这两个国家又都是有情趣的民族 , 爱美食 , 觉得自己的美食天下第一 , 家庭观念强 , 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 。
2019年我们在米兰国际三年展做了一个展览 , 叫 “设计中的环境意识” , 在摄影作品《我的亲人和朋友》中 , 摄影师李海兵将收藏的数十万张家庭照片重新排列组合 , 将一束光打下去 , 你看到它会不由涌现出一种对过去和家庭的眷念 。 当时这个作品意大利人看完了也很感动 , 他们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 。 其实在意大利早期工业设计中 , 他们也提过如何重新构建家庭 , 如何让人们有家庭的意识 , 尽管西方社会提倡个人主义 , 但人类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家族这种和谐、温暖的单元 。
|游走中意——苏丹的十五载浪漫空间叙事
本文图片

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中国馆“设计中的环境意识”总策展人苏丹教授在展厅参观
策展就是一种空间叙事美学
《中意》:您认为中西方对于“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异同?您做的展览是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空间 , 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的?
苏丹:策展就是叙事再叙事 , 首先你要认同空间的存在 , 空间是一种美学 , 它有自己的语法语汇 。 在既定的空间条件下 , 你有可能重新塑造空间 , 让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受到空间和内容变化的贴合 。 意大利作曲家莫里康内的音乐就是一种叙事美学 , 海上钢琴师的孤独感 , 那种空旷迷失感就是通过音乐叙事来完成的 。
意大利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 , 他擅长用空间来叙事 , 几年前我无意间踏入位于威尼斯北部的布里翁家族墓园 , 一站就是3个小时 , 我在里面看到了生死 , 看到了往生的人和现实的人之间的相遇 , 非常感动 。 这就是“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布展的灵感来源之一 。 梁思成展的展品很多 , 空间不够 , 我说那就做成一个墓地吧 , 来参观的人就是来悼念他的 , 就不会嫌拥挤了 。 它有一种纪念性的东西在里面 , 是具象的 , 也是抽象的 。 人们弯下身子去看文献 , 仿佛在看墓碑上的铭文 。
《中意》:在“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之前 , 您还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划了另一个和意大利有关的展览:“设计乌托邦 1880-1980:百年设计史” 。
苏丹:“设计乌托邦 1880-1980:百年设计史”是一个非常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叙述 , 所有藏品来自意大利比亚杰蒂-科尼格的收藏 , 展示了设计界自上世纪1880年到1980年期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故事 , 它是用物来讲事 , 讲背后的人、工业生产、都市 , 讲背后的全球化过程 。 乌托邦要解决全人类的幸福问题 , 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 。 现代主义早期的狂想曲到了一战二战后经历了挫折与反思自省 , 后现代主义之后更加注重个体 , 注重多样化之间的相互尊重 , 人好像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 , 静止了 , 意大利的设计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崛起的 , 随后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