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电影博物馆重生背后:民办博物馆只做公益,存活几率很低

采访人员 时培磊 王开智
在济南的老商埠区 , 有一家小广寒电影博物馆 , 很多济南人都很熟悉 。 它的前身建于1904年 , 是济南历史上第一座(中国第二座)专业电影院 , 也是中国现存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电影院 。 它曾见证了济南文化的繁荣辉煌 , 但也经历了衰落破败 , 甚至一度被淡出历史 。 直到经过近十多年的修缮和活化利用 , “小广寒”既做博物馆又做文化主题餐厅 , 成了济南的新地标 。
说起博物馆 ,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文化属性、公益属性 , 但对于“小广寒”这样的民办博物馆来说 , 商业属性同样重要 , 如何平衡好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博物馆的走向 。 世界博物馆日之际 , 齐鲁晚报采访人员对话了小广寒电影博物馆馆长李建军 , 他说 , 十多年的运营说明 , 公益博物馆与文化主题餐厅相结合的商业经营模式是适合“小广寒”的 , 如果没有对老建筑的活化利用 , 博物馆生存下来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 疫情对于“小广寒”的冲击非常大 , 但“小广寒”不会为了生存危机把文化主题餐厅改成大排档、烧烤、火锅店 , 人流多 , 但对建筑伤害大 , “我们要坚持把这条路走下去 。 ”
|百年电影博物馆重生背后:民办博物馆只做公益,存活几率很低
本文图片

(小广寒是中国现存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电影院)
齐鲁晚报:小广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间?对济南来说 , 这座电影院为啥这么重要?
李建军:济南自1904年开商埠之后 , 在商埠区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以及商业元素 , 包括最先进的文化娱乐方式--电影 。 1885年电影技术诞生 , 不到10年的时间 , 济南就有了专业电影院 。 可以看到当时济南的先进、包容和开放 。
从名字就能判断出它的吸引力 , 它有广寒宫的意思 , 很有神秘感 , 济南人又谦逊低调 , 加了个“小”字 , 组成了小广寒电影院的名字 。 那时候票非常昂贵 , 一张票一个银元 , 是普通老百姓半个月的生活费 , 观众主要针对的是外国人、侨民、军人和知识分子 。
1946年 , 小广寒改名国民电影院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1950年再次改名为明星电影院 , 1955年迁址到纬十二路 , 这以后 , 旧址的配套和专业影院相比 , 就越来越落后了 , 曾经多次更改功能 , 比如中苏友好俱乐部、法庭和卫生教育馆 。 到了90年代后期 , 这座老建筑就慢慢没落了 , 甚至随着城市美化 , 老建筑被砌起来 , 从大家视野里“消失”了 。
到了2003年 , 济南即将迎来开埠100周年 , 这座建筑被重新发现 。 市中区文化局组织专家对这座建筑考证 , 发现它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座电影院 。 2008年 , 政府筹划修复建筑 , 开始保护与活化利用 。 2009年 , 开始修复的时候 , 我们有这个机缘参与 , 前后投资了1200多万 。
|百年电影博物馆重生背后:民办博物馆只做公益,存活几率很低
本文图片

(小广寒电影博物馆一角)
齐鲁晚报:您怎么关注到小广寒的?修复的难点在哪?
李建军:2000年左右 , 我们就开始关注老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问题 , 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像北京的798、上海新天地等等这些案例 , 它们都是成片的建筑物 , 这种单体老建筑活化利用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 。
2005年我们做过经八路一个老别墅项目 , 做成了文化主题餐厅 , 应该说比较成功 , 引发了相关部门关注和探讨 。 我们还算有信心去做这件事 。 另外我也是电影收藏爱好者 , 我对老电影情有独钟 。 我是内蒙古人 , 小时候大队放电影 , 白天我们得坐着板车走半天 , 晚上到 , 看完再回来有时候得凌晨四五点 , 小时候就期待有一台电影机 , 这也算是圆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