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在广州艺博院见证博物馆力量:近七成藏品来自捐赠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 今年 , 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 。 国际博协指出 , 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 它们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
何为“博物馆的力量”?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表示 , 博物馆是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 文化根脉、文化厚度和文化灵魂 。 博物馆的力量在于真实呈现的力量 , 在于理性思考的力量 , 在于探索追求的力量 。 每一座博物馆都有每一座博物馆的特质 , 大的博物馆有大的体量 , 大的包容 , 大的多元 , 大的丰富 。 小的博物馆有小博物馆的精致、细腻、唯一和独特 。 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质 , 持续而坚定地发挥作用 , 这种力量才是巨大而润物细无声的 。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展览陈列、宣传教育、研究出版等工作的基础 , 博物馆的发展 , 离不开文物征集 , 没有征集 , 博物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品征集主要有调拨、购买、捐赠、移交等方式 , 其中捐赠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2022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 , 南都、N视频携手走进这家全国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重点美术馆 , 探寻那些来自捐赠的重要藏品背后的故事 。
观看直播请点击:
广州艺术博物院文物保管部主任杨彬在接受南都、N视频采访人员采访时透露 , 经统计 , 广州艺术博物院33197件(套)藏品通过捐赠收藏多达69%左右 , 捐赠批次多达近200次 , 捐赠者多达近250人次 , 包括文化名人、收藏家、艺术家、艺术家家属、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一般公众等 。
|5·18在广州艺博院见证博物馆力量:近七成藏品来自捐赠
本文图片

广州艺术博物院文物保管部主任杨彬在接受南都、N视频采访人员采访时透露 , 该院藏品通过捐赠收藏的多达69%左右 。
杨彬表示 , 从广州美术馆成立至今 , 回顾捐赠收藏60多年历史 , 重大捐赠高峰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1957年—1965年:从无到有
1957年2月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前身)正式成立 ,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 。 建馆之初 , 在藏品匮乏情况下 , 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朱光率先捐赠两件藏品 , 分别是明四家之一沈周中晚年巨幅山水精品——《云山图》(国家一级文物)和清中期佚名《仿渐江山水》 , 在他的带动下 , 1957年陈树人夫人居若文捐赠一批陈树人画作;1959年陶铸书记捐赠《仿赵孟頫行旅图》;1959年寓居北京的原十九路军广东抗日名将蒋光鼐捐赠清代岭南名家黎简盛年作品《秋江泛濯图》;1960年吴南生捐赠《苏仁山自画像》;1960年北京文史馆馆长叶恭绰捐赠20多件藏品 , 其中叶以千金从黄晦闻处购买的《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明代梁元柱《迎风竹图》为国家一级文物;1962年苏仁山作品重要的收藏家之一、岭南漫画家——李凡夫先捐赠20件苏仁山书画作品 , 其中19件为国家二级文物;1962年黄少强夫人陈焕卿捐赠12件黄少强作品;1963、1964年司徒乔夫人冯伊湄向广州美术馆捐赠司徒乔国画、水彩、水粉共30件作品 , 填补了彼时水彩水粉作品收藏空白;张绮碧、吴灏、黄笃唯、邓子敬等人亦纷纷慷慨捐赠 , 这其中最需浓墨重彩的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文物鉴藏家杨铨先生重量级的捐赠 。
|5·18在广州艺博院见证博物馆力量:近七成藏品来自捐赠
本文图片

朱光捐赠的明代沈周《云山图》 。
杨铨是香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鉴定家 , 竭尽毕生心血搜集流散于海内外的珍贵文物 。 为了让祖国文物不再流散、得以永远流传给炎黄子孙, 杨铨倾筐倒庋 , 将自己的所有收藏都捐献给国家 , 1959年至1964年捐赠给广州的藏品达6000多件 , 其中向广州美术馆捐赠近700多件书画藏品 , 包括佚名《仿北宋崔白梅柳寒江双雁》、清初华喦《山水人物图册》、明末清初张穆《七十龙媒图卷》、任颐《寒江聚禽图》4件国家一级文物和诸多国家二、三级文物 , 杨铨的捐赠给新生的美术馆奠定了古书画藏品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