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冯咏梅近照 。 光明图片
【走近文艺家·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她是滇剧竹派传承人 , 从艺43年 , 积极传承《血手印》《玉堂春》《花田错》《借亲配》等传统剧目 , 先后主演了《京娘》《西施梦》《水莽草》等改编和新编剧目 。 如今 , 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 同时还在不断思考人才培养和剧目传承问题 。 她有一个心愿:让更多新编剧目成为剧院“看家戏”“吃饭戏” 。
日前 , 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名单公布 , 云南省玉溪市滇剧院院长、滇剧竹派传承人冯咏梅名列其中 。 得到消息的她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感言:“幸运遇见这美好时代……为优秀作品 , 为传承 , 继续努力奋进!”
无暇自喜 , 冯咏梅立刻投入为青年演员响排剧目参加比赛的工作中 。 “演员的青春很宝贵 , 我要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 为他们创造最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和条件 。 ”青年时期的冯咏梅受到无数前辈的提点和关怀 ,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 她希望能把自己年轻时学到的本领和获得的关爱 , 传递给下一代的青年滇剧人 。
冯咏梅出生在滇剧世家 , 父亲是武生演员 , 母亲是文武花旦演员 。 “说句开玩笑的话 , 我打从娘胎里就开始听滇剧了 。 ”受父母的影响 , 冯咏梅自幼就喜爱滇剧 。 10岁那年 , 玉溪市滇剧团招生 , 冯咏梅如愿考入了滇剧团的“团带班” 。
冯咏梅从小性格活泼 , 再加上身体条件好 , 爆发力强 , 因此从学习武旦开蒙 。 有父亲做榜样 , 她勤奋吃苦 , 提枪花、倒扎虎……每天三班练 , 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 然而十五岁时 , 冯咏梅在一次训练中意外摔伤了手臂关节 。 伤在此处 , 完全康复的难度极大 。 这对于一个表演靠“打出手”的武旦演员来说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 。 “当时父亲为我想了很多办法 , 用中草药泡、负重拉伸……我的手臂终于可以一点点地自主伸展 。 可终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力量和拉伸程度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康复期间的冯咏梅没有自暴自弃 , 反而开发了自己演唱方面的天赋 。 同时 , 剧团老师们也注意到她嗓音透亮甜美的特点 。 于是 , 伤病恢复后的冯咏梅从武旦转向花旦、闺门旦 。 “说来也巧 , 我手臂虽然不能像武旦那样运动 , 但刚好恢复到能够做好云手基本功 。 ”说起这段经历 , 冯咏梅觉得自己走上花旦艺术道路似乎是注定的 。
1987年 , 18岁的冯咏梅靠着在滇剧《思凡》中展现的扎实基本功 , 在云南省青年戏曲演员比赛上获得二等奖 。 这次比赛让她第一次体会到滇剧表演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 , 一生只做这一件事的种子从此在她心中种下 。
次年 , 初在云南戏曲界崭露头角的冯咏梅有幸拜在滇剧竹派表演艺术家“小八音”万象贞门下 , 这成为冯咏梅艺术道路的转折点 。 初见万象贞 , 冯咏梅演唱了《思凡》的片段 。 当唱到“哪怕是 , 放在油锅里炸……”这句时 , 她使用了一个高腔 。 万象贞此时提醒她 , 要避免为了“秀嗓子”而唱高音 。 “我特别感谢师父对我的引领 。 她告诉我要找到自己的声腔特点 , 用声腔塑造角色 , 而不是卖弄 。 这点对我的表演影响很大 。 ”
万象贞格外珍视这位唯一的入室弟子 , 她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冯咏梅 , 冯咏梅的表演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 “师父特别注重培养我在旦角表演中对不同身份表演尺度的拿捏 。 比如 , 同样是‘京娘’这个角色 , 在《送京娘》里她前后分别使用花旦和闺门旦的表演方式 , 在《京娘送兄》里又融入了青衣的表演风格 。 ”正是因为对角色细致的刻画和表演上的精心打磨 , 1999年 , 年仅29岁的冯咏梅凭借由这两出戏串联改编而成的新编滇剧《京娘》 , 夺得梅花奖和白玉兰“主角奖” 。 冯咏梅通过这样的方式继承和弘扬竹派艺术 , 报答师父的教导之恩 。
- |山东手造丨麦秸画:一把刻刀点“草”成画 让古老艺术重焕光彩
- |这个夜,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动”起来
- 博物馆|让博物馆的力量充分释放
- |唯一让王羲之自愧不如的人,他有太多未解之谜!
- |广州一家博物馆推出“剧本杀”让先贤人物“活起来”
- |新华全媒+丨这座博物馆让古董钢琴焕发新“声”
- 杏仙|高攀不起的爱情,最终让你灰飞烟灭,可怜的杏仙做错了什么?
- 舒心|蓝狮在线主管论述,七零后的你,子女让你舒心吗?
- |24个让你社交开挂的为人处世小技巧,让你混得如鱼得水
- |了解更多《摆出一个春天》的故事,这场主题展览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