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古老文物变“生活密友”( 二 )


“博物馆开发优质文创产品 , 既顺应时代发展 , 也是适应大众需求的自然趋势 。 但是 , 从产品的使用价值看 , 并不是所有文创产品都能满足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 。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波认为 , 如果不考虑产品的实用性、独特性 , 把文物元素机械、粗放地复制到各类文创形态中 , 容易造成产品的同质化、表面化 , 也难以真正体现文化内涵 。
以文为本 , 创亦有道 。 为了避免同质化设计、提升产品品质 , 许多博物馆纷纷组建起文创孵化团队 , 为文创设计注入鲜活力量 。 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举办“国博衍艺”青年文创体验营活动 , 邀请了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设计师参与产品研发;河南博物院延伸产品文化内涵 , 打造“传统服饰创新实验室”和“文创生态实验室” 。
创意理念“年轻化” , 文化消费“体验化”
90后女孩柯桃探访过国内外200多家博物馆 , 是一位深度博物馆爱好者 。 她有个习惯 , 逛博物馆馆藏之前先逛文创用品店 。 “博物馆文创一般都会用馆藏元素 , 拿着选购的文创产品去寻找相对应的文物 , 这是属于我的小乐趣 。 ”
谈及印象深刻的文创产品 , 柯桃如数家珍:故宫博物院“朕不能看透”眼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火锅底料香薰蜡烛、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建筑密码》3D解谜书、新疆博物馆烤馕挂件和鼠标垫……在她看来 , 我国文创产品还需要把创意设计和文化特色进一步结合 。 “文创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文物知识、历史背景 。 最理想的文创产品 , 应当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 长伴左右 。 ”柯桃表示 。
近两年的数字文化消费中,由“新文创”带动的“新消费”潮流正逐步回暖 。 《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 , 文创、潮玩等购物消费占到2021年全国国潮文化消费总额的57.4% , 是最热门的文化消费支出 。 2021年“双十一”开售首日 , 年轻人纷纷涌向博物馆“野性消费” , 某购物平台相关文创消费同比增长超400% 。 除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老牌选手”外 , 敦煌研究院、布达拉宫等旗舰店也表现亮眼 。 同时 , 文物雪糕、考古盲盒、数字藏品、国潮节目等的兴起 , 表明一批“爱文创、懂文创”的消费者已从物品消费向观念消费、体验消费转变 。
美食文创让消费者实现了从“指尖的享受”到“精神的满足” , 在新兴体验类文化消费中颇具代表性 。 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介绍 , 国博从2018年底就开始尝试研发文创食品 , 以食品为载体 , 巧妙展现国博馆藏的代表性器物与图案 。 除了“大火”的月壤容器巧克力蛋糕、3D拉花咖啡等美食文创外 , 最近 , 国博将趣味考古融入文创食品研发 , 设计出了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 , 让大众在“动嘴”品尝美味的同时“动手”感受青铜文化 , 体验沉浸式考古的乐趣 。 “我们不单是在包装上花心思 , 更努力让产品从里到外都有创意 , 赋予它文化的内涵 。 ”他分析道 。
在“万物文创、百馆争鸣”的当下 , 对于博物馆而言 , 社会效益始终是首要的 。 “博物馆‘以史育人’的核心功能不能淡化 , 要避免给参观者留下‘纯粹在卖东西’的印象 。 ”陈波认为 。
触“网”而兴 , 文博创意别开生面
2020年7月 , 新画幅文创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推出了文创IP“蒹葭十二士” , 从千俑千面的8000兵马俑中精选出12个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勇士 , 包括将军、士官、驭手、弩手、步兵、骑兵、老兵和文士等身份 。 双方还合作推出“云上蒹葭”小程序、蒹葭主题音乐及短视频、数字沉浸式体验等创意形式 , 融入了国潮、盲盒、合成玩法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动元素 。 “我们想赋予传统文物更鲜活、更时尚、更社交的文化表达 , 并告诉大家传统也可以很酷 , 创新也可以非常典雅 。 ”新画幅文创总经理沈一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