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笔势论》是家传宝贝,绝不能给外人看!( 二 )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 , 贻而藏之 , 勿播于外 , 缄之秘之 , 不可示知诸友 。
王羲之对儿子王献之说:
今天我写了一本《乐毅论》和一篇《笔势论》 , 给你你要藏好 , 不要向外宣扬 , 找个只有你自己知道的地方秘密地藏起来 , 哪怕是至亲好友找你借阅都不要借 。
书法这项技艺 , 似乎从古至今的书法家都会不轻易外传 。
据说 , 东汉书法家蔡邕所著的《九势》 , 传到了三国韦诞手里 , 钟繇(就是那个创造楷书的书法家)得知后 , 各种威逼利诱:
韦老兄 , 我出万金和十位婢女 , 换你这本书怎么样?
韦诞听罢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你就是把太傅的官位让给我 , 我也不会把这本书给你 , 不卖 , 贵贱不卖!
小二要是韦诞的话 , 就把书给钟繇 , 万金不万金的不重要 , 重要的是那十位婢女
十位啊!哎呀 , 太可惜了 。
不但如此 , 为了断绝钟繇的念头 , 韦诞临终前让儿子把书放进棺材里 , 让他一并带入地下 。
这下钟繇死心了?非也 , 非也 。
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 , 钟繇带了数名家丁跑到韦诞的坟前 。 上坟吗?谁半夜去上坟?那是干嘛?挖坟!就这样钟繇得到了那本《九势》 , 从那以后书法一天比一天 。
为了不外传韦诞把秘籍带进棺材 , 为了得到钟繇盗墓挖了韦诞的坟 。 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 , 但可以看出书法这项技艺是不轻易外传的 。 所以 , 王羲之对儿子王献之说:要藏好 , 不要给别人看 。
穷研篆籀 , 功省而易成 , 纂集精专 , 形彰而势显 。 存意学者 , 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 , 百日亦知其本 。
这段话的的大意是说:
深入研究篆文籀文 , 可以省去很多功夫而容易成功;搜集融合诸体诸家的专长 , 可以彰显字形字势 。 用心的人 , 两月时间就能看到效果;就算是没有书法天分的人 , 百日也可开悟 。
篆文就是篆书 。 籀文相传是周宣王时史籀所创 , 也是一种篆体文字 , 但笔法结构要比小篆复杂 。
这一段 , 王羲之是在介绍学习书法的方法以及方法所带来的功效 。
方法是:研究学习篆文籀文、融合诸体诸家专长 。
功效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书法得到很大的提升 。
此之笔论 , 可谓家宝家珍 , 学而秘之 , 世有名誉 。 笔削久矣 , 罕有奇者 , 始克有成 , 研精覃思 , 考诸规矩 , 存其要略 , 以为斯论 。 初成之时 , 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 , 吾诈云失矣 , 盖自秘之甚 , 不苟传也 。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
这本《笔势论》算得上家传之宝 , 儿子你要偷偷摸摸的学 , 还要把它藏好 , 如此你的书法就能名扬海外 。
老爸我结合历代名家的秘籍和自己的实践 , 去其糟粕留下精华 , 编撰成了这本书 。
刚写好的时候 , 同学张伯英向借阅学习 , 我谎称弄丢了 。 其实是我藏起来了 , 为得是不给外传 。
最后这一段 , 王羲之重申了《笔势论》的珍贵程度 , 为了显示它的珍贵以及防止儿子外传 , 还以自身为例子 , 说自己的同学向他借阅 , 他都没有借 。
孙过庭质疑《笔势论》非王羲之所著 , 除了开头说的文辞平庸 , 还有就是最后这个“同学张伯英” 。
孙过庭认为 , 张伯英不可能与王羲之是同学 , 因为张伯英是东汉的张芝(张芝字伯英)除非东晋也有个人叫张伯英 , 但史书上查无此人 。
当然 , 即便《笔势论》不是王羲之写的 , 也早于孙过庭生活的唐代 , 不然他也看不到 。
事实上 , 王羲之《笔势论》的这篇序文与今天一些书中的序文是一样 , 都是为了介绍书 , 介绍序文后面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