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枫|“乱成一锅”“拴在一块”及“贫嘴理想主义” |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

石一枫|“乱成一锅”“拴在一块”及“贫嘴理想主义” |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
本文图片

“乱成一锅”“栓在一块”及“贫嘴理想主义”
——读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
文|李壮
3月24日 , 春风沉醉的晚上 。 被催稿编辑逼到走投无路的我滞留在办公室 , 决心一口气把石一枫长篇新作《漂洋过海来送你》的评论写完 。 手机里单曲循环着石一枫在标题里明目张胆互文过的那首歌:李宗盛的《漂洋过海来看你》 。 那位从头发到胡子到年岁都比石一枫多一些的歌手 , 声音里充满着磁性的沙哑 。 中年男人连痴情和天真起来都是饱经沧桑的 。 这首歌当然不适合拿来做这部小说的BGM , 跟石一枫过往的风格类似 , 《漂洋过海来送你》的背景音乐依然只适合快板 。 这种“京味儿幽默”是石一枫鲜明的风格标识 。 但贫归贫 , 扯归扯 , 好看好玩那只是表面形态 , 《漂洋过海来送你》终归是出自石一枫之手 。 中年男人连痴情和天真起来都是饱经沧桑的 , 因此不必怀疑 , 这部小说当然会有策马奔腾之后的独立寒秋 。 “欢儿”撒得有多野 , 停下来后就有多深沉 。 我把二者的风格浓度和情绪浓度 , 称为“含枫量” 。
而《漂洋过海来送你》的“含枫量”是很足的 。
要解释这句话 , 就要回到故事了——石一枫的“欢”和“野” , 除了用来贫嘴 , 多数都是“撒”在了故事上面 。 他是一位特别善于也特别乐于讲故事的作家 , 在年轻一代作家里 , 这种能够有效指向故事本身的叙述激情 , 正变得越来越珍罕 。 当然这给评论者造成了一点麻烦 , 我们都知道在一篇评论里复述故事情节是一件特别蠢笨的事情 , 但面对石一枫的小说 , 若不涉及故事情节又几乎完全没有办法开口 。 我只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尝试把故事掰扯明白:阴差阳错 , 三份骨灰被殡仪馆装错了 。 一位老革命 , 一位老北京 , 一位建筑工人 , 三位逝者的骨灰各自被“错的人”带走 , 去了不同的大洲 。 我们的主人公那豆由此踏上了远渡重洋的“三角贸易”之旅——如同是破落户版本的《奥德赛》 , 奥德修斯漂洋过海是为了见儿子 , 那豆漂洋过海是为了接爷爷 。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众灵归位 , 随之捎带出来的还有三条线索上的故事与人 。
小说核心情节的“故事时间” , 是从三座火化炉开始的 。 从三座火化炉开始 , 到三只骨灰盒结束 , 这样的故事必然是离奇大胆的 , 也必然伴随着持续凸显、甚至不断加码的情节悬念——在此前的一篇石一枫创作综论中 , 我将此称为石一枫小说的“强动力机制” , 指的便是小说中这种强劲的、外在赋予的、几乎是情节赶情节的叙事动力 。 《漂洋过海来送你》中 , “故事”的动力 , 来自于一连串的“事故”:骨灰装错了 , 这种离谱的事情是怎么被发现、进而被确证的?这部分像是推理小说 。 为了解决“事故”后果 , 要依次寻找到跟“事故”有关的人 , 于是跟踪、寻访、设套“钓鱼”……这部分像是犯罪/追捕小说 。 好不容易人都找到了 , 人的现时处境又几乎可以称作“事故”:三个人 , 除了主人公那豆老老实实呆在北京 , 另外两位相关人士一个在阿尔巴尼亚、一个在美国芝加哥 。 于是远征之路开启 , 成了探险小说 。 这之间来来回回闹出无数岔子 , 那豆先后两回搞出事情进了班房 , 眼看着都要往黑帮小说的路子上旁逸斜出了 。 一言以蔽之 , 为了解决最初的那一出“事故” , 那豆搞出了一连串更多更复杂的“事故”、还顺便揭出了相关人等各自身上的“事故”(如田谷多的“施工事故”、黄耶鲁家的“融资爆雷事故”、阴晴家的“婚姻破裂事故”、甚至李固元在汶川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事故”中的人生前史等等) 。 正是这一连串的“事故” , 因果相跟环环相扣地连缀起来 , 构成了这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