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上海早期报纸《时事新报·本埠附刊》(1934-05-06)中的小文《酒酿·蛋网》 。
除了鸡蛋和时间之外 , 另有一些过节仪式也十分相似 , 譬如西方每年的复活节之前是四旬期(大斋期) , 即人们要过40天的禁食、祈祷和忏悔生活 。 复活节来临前的那个晚上 , 会有古老的守夜仪式 , 比如牧师点燃蜡烛 , 游行队伍绕着教堂缓行三圈这样的传统 , 之后便开斋 。 而我们的寒食节亦有禁火和冷食习俗 , 清明 , 也就是寒食节一两日之后的这个节日 , 古人要点燃新火、重生炉灶;我们也能在唐代韩翃那首著名的诗里读到“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样的句子 , 这正是寒食之期结束、汉宫皇帝赐火传烛于近臣的场景描写 。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 , 节日虽往往有后世赋予其更“文明”“高雅”的精神意义 , 但大多能溯出一些“原始思维”的印迹来 , 尤其是上述虽远隔重洋却在时间、仪式上至今留有许多相似之处的节日 。 一些今天看起来太过“洁净”、富有道德教化意义的节日内涵解说多半不是其最初产生时真正的缘故 。
【|从前的从前,水草丰美,布衣温暖,一颗鸡蛋就能引出许多故事】比如今天我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 但实际上 , 五月初五左右人们“浴兰”(浴兰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的记载 , 可以上溯到《大礼戴记·夏小正》 , 也就是战国以前 。 “端午”的叫法在唐代以后才流行开来 , 之前的记载里多为“五月五日”或“五日节” 。 早期记录提到的过“五日节”原由是“辟邪”祛疫 。 洗浴 , 佩兰 , 在屋子内外插上各种香草 , 以及竞渡的习俗皆是为此 , 后来才出现纪念屈原的说法 。
本文图片
绘本套装《中国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故事》中《端午节》插图 。 (图片来自世纪文景)
而这几种习俗也确实很符合初民思维 , 许多人类学研究文献里都能看到原始文化中的人类通过类似仪式祈求摆脱死神、为自己赋以强壮的身体 , 为土地或家畜赋以旺盛的出产力 。 “五朔节”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活动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这是一个在五月里歌唱春天、迎接夏日、赞美生命力的节日 , 农村中会有盛大的宴会 , 人们装扮自己的同时还会装扮“五朔树”用来完成祭祀活动 。
在五朔节到来前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上文提到、后来被基督教文化重命名和赋义的“四旬斋期”) , 人们往往会举行“送走死神”的仪式——这一思路比起后世宗教复活节的禁食文化是不是更接近我们民间寒食、清明时那种“熄火”冷食、祭奠亡魂(其实也是模拟并送走寒冷、阴郁与死亡 , 正式准备进入五月、迎接一年中地产的生长和收获期)的传统呢?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 , 宗教上以蛋象征基督新生复活的说法 , 只是保留了“原始思维”痕迹的一种演变过来的后世延伸阐释 , 就像我们也用后世书生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端午的民间禳咒起源 。
那些将鸡蛋和“灵魂”“生命”关联起来的传说
那么关于“蛋”的原始思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们在当下中国的节日食蛋习俗里还留有什么样的影子?
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金枝》里曾记录过一些初民思维中与蛋有关的仪式 。 比如塞兰姆岛的南部 , 村民生病时就会做一条小船 , 放上大米、鸡蛋等吃食 , 念上一段祝祷词 , 松开缆绳将小船漂至海中 , 意为带走疫病;印度群岛的人们每年3月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把疾病都送进大海 。 船上因为有时会包括男人、女人和牲畜的偶像 , 故而在弗雷泽的眼里 , 它们并不完全是低产社会里珍贵的食品祭物 , 也是“公众的替罪者” , 是一种交感巫术思维的体现 , 这些东西是可能患病的岛民的象征物 , 被遥远地放逐后 , 人们就认为自己有希望获得健康的体魄 。
- 阿财|为了1000块,我成了缅北的帮凶
- 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鸦片战争博物馆带你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小满】“小满”的秘密
- |讲三个不太常见的野路子搞钱路子这次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富人思维
- 翡翠|翡翠只能写实,其实不是的,翡翠里面也藏着一幅画
- 穿衣搭配|优雅大气的半裙穿搭,既优雅又不失职场气质,让你更加自信
- 小说_文化|三本黑暗流杀伐果断的小说,主角刀人不眨眼,心智不成熟者慎入
- |马上预约!本周六晚的这场直播,带你“穿越”300年
- |袁吉松|对罗洪本土原创歌曲MV开机仪式后的几话感言
- |浅谈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