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书屋·美绘版”收录的部分任溶溶先生译作
在我看来 , 这种辛勤的付出是源于一种爱 , 一种对儿童文学 , 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 。 任溶溶说:“为了让小朋友和儿童文学作家多看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我就译啊译 , 译得越多越好!”正是这种对于儿童文学的爱和使命感让他保持着如此惊人的精力和不竭的创造力!
“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
本文图片
1958年11月出版的《没头脑与不高兴》封面
本文图片
1962年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剧照
从翻译开始 , 任溶溶很自然地走上了自己创作的道路 。 长期翻译外国文学的经历使他具有开阔的视野 , 并学到一些儿童文学创作的技巧 , 平时与孩子们的共同相处 , 又让他攒了一肚子的故事要讲 , 于是当时机来临的时候 , 他开始拿起笔创作 。 20世纪50年代初期 , 任溶溶常到孩子们的集会上去讲故事 , “外国故事讲腻了 , 很想针对孩子们的情况讲点别的什么” , 由此开始了他的儿童文学创作 。
《妈妈为什么不去开会》是任溶溶的试水之作 , 在这个儿童故事里 , 妈妈为什么不去开会是故事设置的悬念 , 而原因则是三个孩子之间的争吵 , 故事最后落脚在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上 。 这样一个构思巧妙 , 颇具新意的故事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却招致批评 , 理由是这样随意不去开会的妈妈和调皮爱吵架的孩子的形象 , 在新中国都不具代表性 。 这样的批评让初尝创作的任溶溶颇受打击 , 从此偃旗息鼓 , 在此后的三年里都没有再写过儿童故事 。
不再写故事的任溶溶却并没有闲着 , 在从事翻译工作之余 , 他非常愿意去参加孩子们的集会 , 把国外新奇好玩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 故事讲得多了 , 任溶溶觉得不过瘾 , 国外的故事同中国孩子的生活毕竟有些“隔” , 于是他开始自己编创故事 , 这些故事都跟孩子们的生活有关 , 并且包含了他对孩子们的教导和希望 , 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 文学创作的快乐在这种为孩子讲故事的形式中获得补偿 , 在这种同小朋友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中 , 那些构思出来的故事也获得检验和反馈 。
本文图片
上世纪80年代 , 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外国文艺》杂志
1956年1月 , 《少年文艺》的编辑向任溶溶约稿 , 希望他能为孩子们创作一篇童话 。 稿催得很急 , 任溶溶来到南京西路的上海咖啡馆 , 要来一杯咖啡 , 然后铺开稿纸 , 奋笔疾书 。 随着钢笔刷刷地书写 , “没头脑”和“不高兴” , 两个孩子的形象逐渐在稿纸上鲜活起来 , 这个讲了很多遍的故事 , 对于任溶溶来说早已成竹在胸 , 他埋头书写 , 毫无障碍 , 于是这篇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在半小时内一挥而就 。
这篇童话创作时间之短同它长远的影响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 “没头脑”和“不高兴”带给几代人欢笑 , 也教育几代人成长 , 正是在这篇童话中 , 很多孩子在欢笑的同时学会反观自身 , 改正缺点 。 它塑造的人物是那么形象 , 它指出的问题又那么典型 , 时至今日 , 这篇童话依然被孩子们喜爱 , 并获得共鸣 。
在这之后 , 任溶溶又创作了《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 , 同样获得成功 , 与《没头脑和不高兴》堪称姐妹篇 。 这两篇童话风格较为相似 , 任溶溶通常会构置起一种喜剧和荒诞 , 让人物身上的缺点在哈哈镜中显形 , “用夸张来刻画童话形象 , 有鲜明的意蕴和佳妙的喜剧效果” 。 虽然只是初试创作 , 但这两篇作品在风格和技巧上都已臻成熟 , 并“与世界儿童文学接轨” , 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
- |耳根新书还没来,志鸟村的新书《国民法医》倒是上线了,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 |诗路花雨|冯仲平:托物言志,超逸绝响——读刘文娟《咏蝉三绝》
- |薄伽丘在《十日谈》里称乔托为“卓越的天才”将美术带入人间!
- 科幻|科幻探险小说《长夜余火》实体书、同名有声剧陆续推出
-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向人民大地”特展开幕
- |雷米首部中短篇作品集《智齿》出版
- 求职|新时代律政俏佳人上线!刘敏涛江疏影携手搞事业《女士的法则》大爽文来袭
- |关晓彤加盟《书画里的中国》 颐和园寻复刻版“惠山”
- 诗道中华|《诗道中华》第一辑来自春天的问候
- 王福庵|王福庵临《韩仁铭》,果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