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 做这一期小辑时林建法已卧床许久 , 需要插管 , 不能说话 , 他主要通过林建法的夫人和儿子拿到很多图文资料 。 “这次约稿特别顺利 , 真的是约谁写谁就写 , 没有一个人拒绝 , 从这也能看出林建法老师在文坛的影响 , 很多人都非常感念他 。 林建法老师也知道我们做的这个小辑 。 杂志出来后 , 他的夫人在朋友圈发了三张照片 , 照片中林建法老师躺在床上 , 眼里含着泪花 。 ”
在那条发于今年2月12日的朋友圈 , 林建法的夫人写:“刚把朋友们评老林头的小辑 , 读给了他听 , 他哭了 。 ”
本文图片
林建法夫妇
他的固执与痴迷 , 留下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痕迹
在众人的印象里 , 林建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编痴” 。
作家莫言曾在大连的一次活动中目睹过林建法一边咂着鱼头一边看稿子的美好情景 , “那时他是幸福的 , 也是忘我的 。 ”
“他痴迷编辑工作 , 视之如生命 。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回忆道 , 长期以来 , 林建法与当代诸多“一线作家、评论家”在文学理念方面既有审美共识 , 也有叙事观念之争 。 而且 , 他与正处于“上升期”的许多新锐作家、评论家 , 也有着更多的“求同存异”的沟通 。
“二十年前 , 莫言在为林建法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文学的灵魂》文学论集写的序言里 , 坦言自己的文学写作伦理的同时 , 率真地表达作家应有的使命和对历史、现实的担当;贾平凹在《致林建法的一封信》中所表明的文学立场 , 与建法倡导的审美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 数年前 , 在一个很大的文学讲座现场 , 余华也曾坦诚地说 , 林建法说哪一部小说好 , 你就一定要相信他 , 去找来读 。 ”张学昕还记得一位资深的老评论家风趣的调侃:建法 , 告诉我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和他见面 , 或者电话 , 几乎没有什么寒暄、客套 , 所有的话题 , 都是他的刊物 , 他的选题计划 , 以及他读到了哪些好作品 。 类似他这样的编痴 , 同时期的 , 我印象中还有《大家》主编李巍、《山花》主编何锐 , 只要他们有电话来 , 第一句话就是刊物刚编发了谁的作品 , 正策划什么选题 , 或者某某期‘你搞一篇’ 。 ”在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的记忆里 , 林建法广交朋友积累下的人脉资源 , 各种费心运作而拉来的赞助 , 多数都花在编刊和编书上了 , “在这个事上 , 没有朋友能劝得住他 。 ”
谢有顺说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林建法的固执是作为一种个性被大家认同的 , 因为他的固执里有着非常坚定的文学观念 。 “他没什么私心 , 只是有一些看法形成之后 , 你很难改变他 。 何况 , 他的许多看法 , 确是灼见 。 比如 , 尤凤伟的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五七》 , 还在手稿阶段 , 他看了就为之叫好 , 马上帮他张罗改稿座谈会、评论小辑;莫言的《檀香刑》、格非的《人面桃花》刚面世 , 他就意识到这是作家本人的重要转型 , 很快就组织了这些作品的评论专辑;他在杂志上和王尧教授等人合作 , 创设‘小说家讲坛’‘诗人讲坛’;他很喜欢于坚的诗和诗论 , 组了不少文章重点研究他 , 《当代作家评论》一度还成了最关注当代诗人的理论刊物 。 ”
本文图片
林建法
可以说 , 林建法主持了二十多年的《当代作家评论》极大地塑造了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面貌 。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认为 , 林建法担任主编期间 , 《当代作家评论》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研究几乎起到了引领作用 , 对当代文学史重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关注也成为杂志的一个特色 。 除了那些固定栏目 , 林建法根据文学思潮、创作趋势设置了一些新的栏目 , 从而使《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处于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状态 。 “有一年 , 建法甚至在杂志上开设了小说原创作品栏目 , 好像发过两期以后就停了 。 建法可能意识到了刊物的学术建制 , 主编可以有个性而不能任性 。 这段风生水起的历史是《当代作家评论》在建法主导下完成学术转型的历史 , 这样的学术风格仍然延续在今天的《当代作家评论》中 。 ”
- |纪念钞无假,但你应该小心收藏!
- 威廉王子|英国威廉王子头像将首次独自登上英镑硬币,以纪念他40岁生日
- 贝娅特丽克丝·威廉明娜·阿姆加德|丹麦女王和荷兰公主出席庆祝荷兰移民到丹麦500周年纪念活动
- |回溯80年经典音乐,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 高铁币|高铁纪念币来了,发行2亿枚,有没有收藏价值?
- 金银纪念币|“520心形纪念币”,连纪念币都是爱你的模样~
- 袁隆平|湖南出版用厚重书单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向人民大地”特展开幕
- 纪念币|第二轮预约开始,十大入口陆续开放,520纪念币可重复预约
- |百名书法家万佛湖畔齐挥毫,百米长卷纪念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