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凌晨1时 , 著名文学编辑、批评家林建法因病逝世于沈阳 , 享年73岁 。
林建法1950年11月7日生于福建省连江县晓澳镇 ,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此后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 。 他曾主编《当代作家评论》、《渤海大学学报》、《西部·华语文学》、《东吴学术》、云南大学《学问》;他主办过贾平凹、莫言、王安忆、阎连科、苏童、格非、范小青等当代重要作家和陈思和等批评家的研讨会;他也出版过一百多部书籍 , 著有《寻找精灵》、《对话时代的思与想》 , 与赵拓合作翻译了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陶丽·莫依的《性与文本的政治》 。
消息传开 , 文学圈悼念刷屏 。 5月24日早上 , 《当代作家评论》发表讣告 , 写道:“林建法先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三十余年 , 他的生活和文学几乎融为一体 。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 他对文学葆有始终如一的热爱 , 扶植培养了大量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人才 , 为当代文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
本文图片
《当代作家评论》封面
在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看来 , 林建法以文学编辑为终身志业 , 实践着一个优秀的文学编辑介入文学现场、繁荣当代文学事业的人生道路 。 “老林与我们这一代的许多文学工作者(无论是作家、诗人、评论家还是文学编辑)一样 , 经过了凌厉飞扬的上世纪80年代 , 与时俱进的1990年代 , 终于进入恣肆汪洋般的多家刊物并驾齐驱的新世纪头十年 。 就如俗话所形容的:风头、猪肚、豹尾 , 精彩三部曲全都占有了 , 这是林建法生命历程的辉煌与灿烂 。 ”
“他的生命状态始终是饱满的 , 盛满理想 , 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似的 。 正因为他拥有这样充沛的生命素质 , 他在文学编辑的岗位上 , 就注定不会平平庸庸地混日子 , 也不会把刊物看作是自己饭碗而小心翼翼地经营 , 他注定会把刊物做成一个广阔的平台 , 召唤各种文学力量 , 来导演一场有声有色的历史壮剧 。 ”陈思和说 。
本文图片
林建法——傅任 摄2012-10-14 西安
朋友们评老林头的小辑 , 他听哭了
就在数月前 , 2022年第一期《扬子江文学评论》刊发了“名编视野·林建法”小辑 , 其中有八篇来自不同作家与批评家的回忆文章 , 分别是莫言《建法兄安好》、贾平凹《说林建法》、阎连科《嫂子和建法》、陈众议《莫言的意义——致敬林建法先生》、陈思和《肝胆相照真兄长——林建法与他的编辑风格》、王尧《一份杂志的个人印记》、张学昕《建法兄的“心事”》、谢有顺《我常常想起林建法老师》 。
本文图片
2022年第一期《扬子江文学评论》刊发了“名编视野·林建法”小辑
“一个编辑为什么能够让这么多的作家和评论家牵挂 , 这说明他一定是以人品和文品获得了大家的信任 , 当然 , 他还必须具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极其敏锐的鉴赏目光与预见能力 。 无疑 , 林建法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四十年来的历史见证者 , 以一个人的编辑历史搅动了文坛的兴衰 , 建法便是文学史中伫立在作家和批评家背后的那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 ”
《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丁帆说:“作家感激他 , 那是因为他为作家找到了合适的评论家 , 为其作品的阐释极尽所能 , 增光添彩、补偏救弊;另一方面 , 他又在有意无意中培养了一支有生的评论家队伍 , 正如王尧所言:‘建法的周围集结了一大批学者 , 他们以各自的研究和写作充实了建法的办刊思路 。 建法也以他的识见和果敢为这些学者创造条件 , 扶持了一批批评家 , 这些批评家中的大多数今天仍然活跃在批评界 。 ’建法能够看到这些文字 , 应该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情 。 ”
- |纪念钞无假,但你应该小心收藏!
- 威廉王子|英国威廉王子头像将首次独自登上英镑硬币,以纪念他40岁生日
- 贝娅特丽克丝·威廉明娜·阿姆加德|丹麦女王和荷兰公主出席庆祝荷兰移民到丹麦500周年纪念活动
- |回溯80年经典音乐,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 高铁币|高铁纪念币来了,发行2亿枚,有没有收藏价值?
- 金银纪念币|“520心形纪念币”,连纪念币都是爱你的模样~
- 袁隆平|湖南出版用厚重书单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向人民大地”特展开幕
- 纪念币|第二轮预约开始,十大入口陆续开放,520纪念币可重复预约
- |百名书法家万佛湖畔齐挥毫,百米长卷纪念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