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77、庾阐始作《扬都赋》 , 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 , 庾作民之望 。 方响则金声 , 比德则玉亮 。 ”庾公闻赋成 , 求看 , 兼赠贶之 。 阐更改“望”为“俊” , 以“亮”为“润”云 。
【译】
庾阐刚开始写《扬都赋》的时候 , 写到温峤、庾亮时说:“温挺义之标 , 庾作民之望 。 方响则金声 , 比德则玉亮 。 ”庾亮听说《扬都赋》完成了 , 便请求拜读并赠送财物 。 庾阐就把“望”改为“俊” , 把“亮”改为“润” 。
【|不想蹭热点,还是炼字吧《世说新语·文学》77、79】【笔记】
庾阐字仲初 , 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 , 和太尉庾亮是同族 , 少孤 。 从小就擅长写文章(九岁能属文) 。 过江后受到司马睿赏识 , 累迁尚书郎 , 苏峻乱时做过郗鉴的司空参军 , 平乱后拜彭城内史 , 又召回做散骑侍郎 , 领大著作 。 后出为零陵太守 , 因病回京拜给事中 , 复领大著作 。
庾亮 , 见前文:X与不X《世说新语·文学》75
有人见《扬都赋》提到温峤和庾亮 , 就认为是这二人都做过扬州刺史的缘故 。 可史书上并没有说温峤做过扬州刺史 , 庾亮虽然在最后被成帝征召做扬州刺史 , 但他固辞 , 成帝也准了 。
更重要的是 , 东晋及南北朝时的扬都一般指建康 , 而不是扬州 。 所以在这里提到温峤和庾亮大概主要因为他们都曾在中枢任要职 。
至于为什么要改这两个字 , 一般认为是为了避庾亮的讳 , 所以改“亮”为“润” , 又为了与“润”押韵 , 再改“望”为“俊” 。
我觉得有点奇怪 , 那时候形容玉的第一选择是“亮”?
虽然我对玉 , 当然也包括其它宝石 , 一窍不通 , 但印象中“润”这个字是最常用来和玉搭配的 。 却仿佛很难说清楚“润”到底指的是什么?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 看来这种所谓润泽度的评判也是没有什么量化标准的 。
我想象中的“亮”和“润” , 近似于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终归还是和材料本身有关 。 比如一块铜镜 , 不断地打磨抛光 , 总是可以越来越亮的 , 却没法儿体现出这个“润”的感觉 。 甚至钻石也一样 。
又有加上一个温字 , 说“温润”的 , 据说是指玉如果与身体接触 , 很快就会温暖起来 , 这显然也是材料的导热性决定的 。
看起来“润”的确比“亮”更能反映玉的特殊 。 所以不管原因是什么 , 这个字倒改得挺好 。
又:
79、庾仲初作《扬都赋》成 , 以呈庾亮 。 亮以亲族之怀 , 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 , 四《三都》 。 ”于此人人竞写 , 都下纸为之贵 。 谢太傅云:“不得尔 。 此是屋下架屋耳 , 事事拟学 , 而不免俭狭 。 ”
【译】
庾阐写好《扬都赋》后 , 送给庾亮看 。 庾亮看到同族的情面上 , 对他大加赞赏 , 说:“这可以与《三都赋》、《二京赋》比肩了 。 ”于是 , 大家争相抄写 , 京城的纸都贵了 。 谢安说:“不该这样 。 这是屋下架屋 , 处处模仿别人 , 不免显得贫乏狭隘 。 ”
【笔记】
读这则时 , 甚至还没有看到谢安的话 , 我已经开始为庾亮尴尬了 。 张华说左思的《三都赋》是“二京可三” , 您就说远房亲戚的《扬都赋》是二京可三 , 三都可四 , 这样套娃真的好吗?所以谢安的事事拟学 , 可能不仅指庾阐的《扬都赋》 , 还指庾亮这个不走心的评价?
《类林杂说》记载:
庾阐作《扬都赋》未成 , 出妻 , 后更取谢氏 , 使于午夜以燃镫于甕中 。 仲初思至 , 速火来 , 即为出镫 , 因此赋成 , 流于后世 。
- 皇家马德里|皇马熬到头了,贝尔的合同快到期,”自由身“贝尔不想离开马德里这座城市
- 银行|职场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过来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
- 潜江|热点|戗刀磨剪啰~@潜江人 这门老手艺,你还记得吗?
- 湖北省博物馆|博物馆文创再上新,想不想拥有“四爱图梅瓶”?
- 上海市|“多一天都不想待”,上海火车站挤满返乡人群,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 博物馆|今后几年,哪些钱币会成为投资热点?
- |女孩子何尝不想有一个自己心爱的人
- |尤三姐想要嫁给柳湘莲,不过是借口,不想再陪贾珍做更过分的事
- 职业教育|“多一天都不想待”,上海火车站挤满返乡人群,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 不想回家|人到30岁失业后,选择这三类稳定的铁饭碗岗位,越老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