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展楷书存在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三 )


推动楷书的发展是我们的使命 , 有识之士提出“激活唐楷”和振兴魏楷的课题 , 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洞察和关注 。 如何使小楷、唐楷和魏楷(包括其它楷种)在我们这一代写出新的面目 , 绝不是脱口的话题 。
首先 , 我们应该以宽容包容的心态 , 对待有想法有学术价值的风格样式的楷书出现 , 以探讨的姿态来从事楷书的创作和学术研究 。 遇到有思路有建树的探索性作品 , 哪怕不够成熟 , 存在明显问题 , 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和评价 。 唯有如此 , 楷书的“池波”才会荡漾起来 。
我们认为 , 楷书不能以唯一的“法”为尺度加以考量 , 其它书体的技巧元素 , 其它风格的表现要素是完全可能融入楷书创作的 。 其实 , 当今这样的创作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
比如 , 以行草的笔意书写楷书 , 提高书写的速度 , 的确使楷书的用笔活脱起来;增加点画墨色的层次 , 使韵味明显地突出出来;结字运用聚散正敧之变的手法 , 使字势意态更加生动活泼 , 等等 。 楷书的审美表现力和抒情的意味大大加强 , 这些都是很成功学术成果 。
但是 , 我们必须警醒 , 可以打入楷书的技巧 , 不能是没有限度的 , 不能是没有顾忌的 , 尤其不能突破它的底线 。
楷书之所以区别于它体 , 最根本的一点是笔画的独立性特征 。 这是不可逾越的部分 。 以行草的笔意写楷书的点画可行 , 但以行草的笔法写楷不可 。 因为 , 一旦用行草连绵的笔法写楷 , 就失掉了楷书笔画的独立性特征 , 楷则不楷 , 变为行书 。 这样就改变了楷书的性质 , 这种用法变法属于碑帖融合的课题 , 而不是楷书的课题 。
|当今国展楷书存在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本文图片

需要强调的是 , 如果允许底线突破 , 必然带来评判体系紊乱的麻烦 。
因此 , 我们的楷书创作必须坚守这个楷法的底线 。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话题 , 是因为我们已经发现有突破这个底线的作品出现 。
5、呼唤“大鱼”的出现(国展不是一般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楷书的审评是比较好驾驭的 。 因为 , 它的每一个笔画 , 每一个字形都是非常暴露 , 非常具体的 。 一旦败笔失形 , 一眼可察 。 可以比较自信地说 , 遗珠的几率极小 。
在楷书的评选过程中 , 尤其是初评阶段 , 我们就像贪婪的渔翁本能地手举大网 , 期待“大鱼”的出现 , 但是 , 结果令人失望 。 复评的作品都是我们“捞”上来的各种各样的“鱼” , 其多样性做到了 , 然而 , 细细审之 , 理想之中的“大鱼”没有 。 于是 , 评奖只能退而求其次 。 此次楷书的获奖作品只能算是较好的作品而已 , 并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艺术高度 。 这就是我们现在楷书创作的现状 。 楷书是这样 , 隶书是这样 , 篆书更是这样 。 可以有实据地说 , 静态字体的创作处在低谷 。
国展好似全国体育运动会 , 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是来者不拒 , 多多益善 , 运动员一定是经过资格选拔后才可以报名的 。 书法则没有这样的程序和规定 , 也很难甚至不可能制定这样的规定 。
如国展好像跳高比赛 , 2米是入展线 , 那么最有竞争力的是能跳1.8米以上作者 , 也就是说 , 竞争主要在1.8以上的作者之间展开 。 假如降低一下高度 , 也只能降到1.6米 。 可以肯定地说1.6米以下的几乎没有竞争力 , 撞大运的几率微乎其微 。 现在的国展 , 有点全民运动的味道 , 不管老幼男女 , 不管能力高下 , 蜂拥而至 , 都想来国展一试身手 。 这里既有误区也有误导 , 更有盲目和盲从 。 九届国展收稿55000多件 , 仅仅入展1000件 , 淘汰54000件 。 这是何等数字?!(隐藏背后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经济数字?)其中真正能够达到竞争线以上的作品 , 我们再高的估计也不会超过一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