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银 川 晚 报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105期
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盆盆罐罐等收纳容器 , 如今用惯了塑料、陶瓷、不锈钢等材质的容器 , 很难想象过去人们会使用纸糊的容器 。 贺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纸混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彩银的母亲就擅长制作纸糊的容器 , 并把技艺传给她 , 希望通过一件件泥纸混塑制品 , 让人们看到民间技艺的文化价值 。
本文图片
钟彩银母亲制作的泥纸混塑制品 。
日常物件的价值
钟彩银的老家在甘肃庆阳 , 以前在当地秦腔剧团唱武生 , 是周边乡镇的角儿 , 只要她上台 , 票价都要高一点 , 而如今退休后成为泥纸混塑的传承人 , 主要是因为她的母亲 。
“我母亲会做的东西特别多 , 以前家里的各种生活用品 , 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做的 。 ”在贺兰县文化馆里 , 摆放着一些钟彩银家的泥纸混塑制品 , 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她母亲留下来的 。 这些泥纸混塑制品都是容器 , 高一点的缸用来装粮食 , 大大小小的笸篮用作日常收纳 , 泥纸混塑容器上有装饰画 , 有剪纸 , 还有用烟盒拼贴的图案 , 每一件都透露着民间质朴的艺术情趣 。
本文图片
钟彩银
以前 , 这些物件在钟彩银眼里不过是些日常用品 , 她更喜欢秦腔 , 并不在意这些 。 后来家里突遭变故 , 她无心表演 , 被调到图书馆 , 在那里读了不少书 , 还写了一本小说并获奖出版了 。 与此同时 , 她也第一次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 , 明白了那些不起眼的物件 , 其实饱含着深远的价值 。
2006年以后 , 她开始关注母亲擅长的技艺 , 不断学习、挖掘、整理 , 也开始自己在传统民间技艺上的探索 。 后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来到钟彩银家 , 看到那些泥纸混塑制品 , 表示这个项目在当时全国还是空白 , 于是钟彩银更是倾注了不少精力在这个项目上 。 近几年她随儿子来到银川 , 并于2018年被评为贺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纸混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耗时耗力的工序
“小时候我们都要帮着母亲做活 , 尤其是这个泥纸混塑 , 可是把人给做伤了 。 ”钟彩银说 , 一个泥纸混塑制品要好几道工序 , 每一道都耗时耗力 。
小时候家里好一点的纸用来包书皮 , 不舍得用来做纸泥混塑 , 就攒够几件破衣服、破棉布 , 和着旧书烂纸 , 在水里浸泡三天 , 这叫泡纸茎 。 泡好的纸茎经过浆洗 , 反复揉搓 , 洗到表面光滑 , 接着用棒槌砸 , 直到砸成糊糊状 , 挤干水分再用清水浸泡冲洗 。 洗好的纸糊要把水挤干 , 和上少量胶泥 , 揉成软泥状 , 放在手中拍打 , 并一片片拍在模子上 。 待其凝固到一定程度 , 基本定型 , 还要用木板继续拍打表面 , 使其平整紧实 。 成型的泥纸混塑容器在水分蒸发掉一半的时候 , 要从模子上卸下来 , 一般需要两个人一起操作 , 不能太使劲 , 以防变形 , 卸下来后还要尽快用绳子绑住 , 否则容易变形扭曲 , 或者破裂 。 接下来趁着刚拍好的泥纸混塑容器还没干 , 将边缘不规整的地方修剪一番 , 用棉布包边、晒干 , 最后在表面糊上干净的纸 , 进行最后的美化装饰 。
- mother|品读丨我的母亲没去过远方
- mother|“将来有机会我定返家一趟,看看母亲和兄弟”
- mother|致母亲|藏在针脚里的母爱
- mother|致母亲|母亲与菜园子
- mother|古往今来,悠悠母爱
- 观点评论|刘先银经典点说《庄子》:心理学研究“good enough mother”做个“60分妈妈”
- mother|征集|“献给母亲的诗” 母亲节诗歌朗诵视频征集活动
- mother|清明|娘在梦中
- mother|青未了|老屋情思
- 匠人|壹度|器物重生!看银川锔瓷匠人如何留住岁月的残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