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的故事 味觉的经典

|鳝鱼的故事 味觉的经典
本文图片

【|鳝鱼的故事 味觉的经典】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宴饮图》(局部)
江南一带 , 还流行着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 “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和雄黄酒 , 黄鳝是其中的重头菜 。 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劝学》里说:“蟹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 ”由此可见 , 国人接触黄鳝的历史很长 , 但关于吃黄鳝 , 有些古人颇为纠结 。 明代有个叫作刘宗周的人在《人谱类记》里还记载过一个故事:“学士周豫尝烹鳝 , 见有弯向上者 , 剖之 , 腹中皆有子 。 乃知曲身避汤者 , 护子故也 。 自后遂不复食鳝 。 ”周豫学士是谁已经不好考证了 , 这个故事本意是劝人少杀生 , 但真实性存疑 。 黄鳝是卵生动物 , “腹中皆有子”的“子”指的是卵 , 如果鳝肚里出现小黄鳝 , 那就可称惊悚了 。
也有人是因为对黄鳝抱有偏见而不吃 。 《旧五代史》记载 , 后周时有个将领叫齐藏珍 , 他曾到过江南 。 周世宗有一回问他扬州的风物 , 他说:“扬州这地方潮湿 , 食物也多腥腐 。 臣去年在那 , 居然有人用鳝鱼招待我 , 我见这玩意儿在盘中盘曲着 , 像蛇一般 , 就是鹳雀聪明的话 , 见了也不该吃 , 更何况是人呢!”这有可能是烹饪的厨子不得法 , 所以才导致食客没有食欲 。
要是问古人要不要吃黄鳝 , 我想大部分是愿意尝一尝的 。 不过 , 《荀子》里说:“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 , 罔罟、毒药不入泽 , 不夭其生 , 不绝其长也 。 ”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产卵时 , 不去捕捞它们 , 就能让黄鳝等鱼类不断生长 。 看来 , 荀子是主张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
等到夏季 , 肥美的黄鳝难免会被端上餐桌 , 比如元稹便曾说:“杂莼多剖鳝 , 和黍半蒸菰 。 ”以黄鳝搭配莼菜 , 并与黍米饭和茭白一起食用 。 “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有一手烹饪鳝鱼的绝活 , 他曾经介绍自己的手艺:“我会调和美鳝 , 自然入口甘甜 。 不须酱醋与椒盐 , 一遍香如一遍 。 ”这种烹饪方式估计已经失传了 。
说起来 , 古人吃鳝鱼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有人将鳝鱼做成“鳝腊” , 即鳝鱼肉干 。 南齐时有个叫周颙的人 , 每顿饭都特别奢豪 , 《南齐书》言:“何胤侈于味 , 食必方丈 。 ”后来他想收敛一点儿 , 但每顿饭还得吃鳝腊、糖蟹等珍味 , 心里过意不去 , 就找人商量哪些可以去掉 。 有个叫钟岏的人说:“鳝鱼变成肉干的过程肯定痛苦 , 蟹浸在糖里肯定也很难受 。 至于蛤蜊、牡蛎这种东西 , 不枯不荣 , 不香不臭 , 同瓦砾一样 。 ”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咱们还是别吃鳝肉干和糖蟹了 , 吃海鲜吧 。
南宋绍兴年间 , 宋高宗去清河郡王张俊府上作客 , 张俊为其量身定制了豪华套餐 , 其中有一道“鳝鱼炒鲎” 。 鲎形似龟 , 鳝则可比作龙 , 因此 , 这道菜合起来就是“龙龟” , 与“荣归”同音 , 有为宋高宗偏安江南粉饰之意 , 这是张俊在拍宋高宗的马屁 。 现在的人自然不会用鳝鱼炒鲎 , 因为经科学家研究 , 鲎的肉不适合食用 , 何况它还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呢 。
鳝鱼也有一些更加接地气的烹饪方式 , 比如熬羹 。 《颜氏家训》里就提到:“江陵刘氏 , 以卖鳝羹为业 。 ”这个故事本来是劝导人们要少吃鳝肉的 , 但里面的信息量却不小 , 说明那时制作鳝羹已经成为一门产业 。
《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会稽有棵大枫树 , 树干腐朽 , 中有空洞 , 每逢下雨便溢满了水 , 有个商贩经过时放了一条鳝鱼在里面取乐 。 村民见树洞如此奇景 , 于是将其当作神灵 , 还建了一座“鳝父庙”来祭祀 。 商人回来 , 见此情景 , 哭笑不得 , “即取作臛 , 于是遂绝” 。 “臛”即是肉羹 , 将鳝鱼熬了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