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的上、中游主要是秦巴山脉向平原(或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带 , 这里以山地和低山丘陵地貌为主 , 海拔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 地势逐渐倾斜 , 排水较通畅 , 适宜发展种植旱地作物 。 以湖北郧县青龙泉、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为例:青龙泉遗址屈家岭文化早期和屈家岭文化晚期的粟粒遗存出土概率均在85%以上 , 而稻谷遗存的出土概率仅为65%左右;下王岗遗址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遗存不甚丰富 , 但龙山文化时期粟粒遗存的出土概率高达97% , 稻谷遗存的出土概率尚且不足50% 。 上述情况表明汉水流域具备传播粟类作物的客观条件与优势 。
随枣走廊应该也是一条重要的通道 , 其夹于桐柏—大别山和大洪山之间 , 与江汉平原相比地势较高 , 也比较适合种植粟类作物 。 目前 , 随枣走廊地区尚未见有史前遗址的浮选报告 , 但这一地区周代遗存丰富 , 笔者在参与庙台子周代遗址的浮选工作时发现 , 虽然稻谷遗存的出土概率较高 , 但是炭化粟的出土概率超过了50% , 说明粟作农业在此地占据一席之地 。
上述三条传播通道均交汇于鄂西北豫西南地区 , 可以推测史前两湖平原的粟谷遗存很可能是从中国北方借道鄂西北豫西南地区传播而来 。 该地区也属汉水上、中游 , 山地丘陵面积较大 , 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 排水条件较好 , 植物考古研究显示该地区史前旱作农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 粟、黍等旱地作物在当地应该具有较长的种植历史 , 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国南、北方自然生态环境的过渡地带 , 也是中国南、北方考古学文化的交接地带 。 也就是说 , 可能是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先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粟作传统 , 进而向以稻作为主的两湖平原的边缘地带传播 , 形成环状分布带 。
附记:本文得到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走马岭史前城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9ZDA231)资助 。 审稿专家以及西北大学于春副教授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罗运兵研究员、郭长江研究员在论文修改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杨金刚先生在植物种属鉴定上给与了重要帮助 , 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唐丽雅、刘嘉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单思伟、余西云 ,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赵志军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21年第3期;此处省略注释)
- 考古学|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见证秦汉大一统历史进程
- |吉庆街上榜首批湖北非遗特色街区
- |重大发现!令人震撼
- 广东省|湖北将建5所左右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 非遗|湖北将举办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与非遗时装秀活动
- |我国湖北一困难户,家住价值8亿金丝楠木房子,儿子却穷到打光棍
- |湖北首届非遗时装秀即将上线,你还不心动吗?
- 古墓|湖北挖出明代古墓,被盗九次后专家才发掘,墓中仅一瓷瓶价值几亿
- 非遗|把“非遗”穿上身,湖北首届非遗时装秀即将启幕
- |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暨首届非遗时装秀将于下周二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