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我们应尊关公为“国家神”

关羽|我们应尊关公为“国家神”
本文图片

学关公 行鸿运 拜关公 结善缘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华夏子孙,尽管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同甚至敌对,但是,尊奉关公的理念上可以保持一致 。
当今,网络发达,人们思想活跃,大量的网络文章和书籍戏说历史,言论放任,用语轻佻,对于关公有很多贬低和否定之辞,如“关羽其实很好色”(《闲品三国》)、“在三国历史上只是个二流人物,在中国古史全局不过三、四流的军人”(《尘埃落定话三国》),关公信仰遭到了严重挑战 。
作为关公的同乡人,作家王西兰,自幼受到关帝文化的熏陶,他愤愤不平,通过两年多的艰辛考证,试图展现一个真实的关公 。
关公形象,要赋予科学内涵
作为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关公 。
红脸的关公,手执青龙刀,骑着赤兔马,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武关,斩六将,古城壕边杀蔡阳 。 王西兰认为,这是艺术虚构的关公 。
或说,刚而自矜,骄傲自负,目中无人,对内不团结同事,对外破坏同盟,进而大意失荆州,对扶汉事业造成了致命损失 。 王西兰认为,这是被历史误解的关公 。
或说,能够降服妖魔,消灾惩恶,驱邪除祟,显圣护民,佑民发财,法力无边等等 。 王西兰认为,这是民间迷信的关公 。
如此这般都不是真实的关公,那么,王西兰所谓真实的关羽是什么样的呢?
关公喜欢读《春秋》,他身处的时代也很像春秋时期,“他武功不是最高强的,他事业不是最成功的,在义与利之间,他自觉地实践儒家思想的典范 。 ”王西兰说 。
谈到关公的第一感,王西兰想到是对“人”的尊敬,而不是对“神”的崇拜,他认为,对关公的形象赋予科学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口号,不是溢美之词,也不是神化 。 从现实到历史,从真实到传奇,从民间到经典,关帝文化经历了很多演变过程 。 但是,王西兰认为关公的真实形象对文学作品中的更高大 。
失信时代,需要道德倡导
当今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极易发生道德上的失信及由此引起的道德混乱 。 王西兰对于失信现象深恶痛绝 。
王西兰认为:“关公不仅是一个建立个人功业的英雄,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无比忠诚的道义立场和高洁的个人操守 。 ”关公文化的“信”、“义”精神,可以引申为信誉原则、守信原则 。 因为在转型时期,也是新旧两种思想道德观念相互斗争和转换时期,原先以“忠义”为特征的道德秩序已被动摇,而以“守信”、“信义”为特征的新道德秩序正在建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少数人不讲忠义,又不讲信用,出现道德上的无序状态 。
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企业欺诈、假冒伪劣;人与人之间背信毁约、互不信任;官场上挥霍公款、贪污盗窃等现象,既是经济上的不法行为、政治上的腐败行为,也是道德上的背德行为,是对构建社会诚信的一种亵渎 。
王西兰认为,当今是个诚信缺失的社会,对于义与利的选择上,制度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道德倡导,关帝文化是很好的思想资源 。 关帝文化作为道德倡导,在古代作得比较到位,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关帝文化,曾经三次来解州关帝庙拜祭关公,有一次,康熙刚步入关帝庙大殿,便涕泪交并,言道:“二弟,我来看你了!”在场之人,无不动容,一时传为佳话 。
今天,是否还可令关帝信仰恢复到古代的程度?王西兰认为几乎不可能,但是,关帝文化还另一层面的现实意义和力量 。
走进现代,我们仍然需要关公
关公,由一个自然人走向神坛,他的祠庙遍布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最崇敬、最信仰的神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