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德国汉学家吴漠汀:我为何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 )


吴漠汀: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 , 文学作品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并不会失去其原本魅力 。 如果不做翻译 , 那么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只会拥有本土读者;要想让作品走出去 , 就至少得将其译成英文 。
每部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独特魅力 。 倘若一部文学作品在外国读者看来极具魅力 , 而本国读者却意见相左 , 我们把它译成外国文字就很有意义 。
但翻译文学作品切忌改变其原本魅力 , 不能增加或减少一分 , 须充分理解和鉴赏该文学作品 。 倘若本土译者无法充分理解和鉴赏 , 那么最佳译者可以是旅居该国多年的外国译者 。 通常 , 成功的文学作品翻译大多由译作语言为母语的译者完成 。
|东西问丨德国汉学家吴漠汀:我为何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图片

吴漠汀(Martin Woesler)与史华慈(Rainer Schwarz)先生共同翻译完成的《红楼梦》 , 是《红楼梦》首部完整德文译本 。
中新社采访人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 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较多 , 而对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较少 。 有外国翻译家直言:“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的处境如同沙漠 。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吴漠汀:中国当代文学在外界确是一片荒漠 。 但其实是受到了不公待遇 , 因为中国确有高质量文学作品 。
在德国 , 非德国文学占文学总量的12.5% , 中国文学只占文学的0.3% 。 我从事翻译工作之前 , 我们每年有11本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德语 。 随着我的参与 , 这个数字大约翻了一番 。 我在德国召集一群年轻汉学家加入了一个翻译工作坊 , 平均每年大约将10本书从中文翻译成德文 , 其中大部分是文学作品 。 十多年来 , 我们从中文翻译成德文的书籍数量增加了一倍 。
中国文学只有在中国进入国际社会舞台才会受到欢迎 , 国家形象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 。 中国在提高自己的文化吸引力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 我希望我的翻译能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添砖加瓦 。
|东西问丨德国汉学家吴漠汀:我为何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图片

【|东西问丨德国汉学家吴漠汀:我为何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中国展区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彭大伟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近年来 , 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西方“遇冷”现象有改变吗?哪些类型作品更易吸引欧洲读者?
吴漠汀:中国文坛自身能够多产出高质量文学作品 。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 中国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仍较为丰富 。 像莫言、刘慈欣、阎连科、苏童、余华等一些当代作家在西方读者中已具有一定影响力 , 但更多作家依旧面目模糊 。
整体而言 , 中国文学尚未在西方读者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稳定形象 。 中国作家可多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 以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 例如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 , 鲁迅就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翻译 。 通过激烈的文化交流 ,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法文 , 并得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支持 。
在文学类别中 , 科幻小说、儿童文学和网络文学是西方读者包括欧洲读者较为欢迎的 。 艾瑞咨询研究显示 , 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用户规模已达到八千万以上 , 对西方读者吸引力非常强 。
|东西问丨德国汉学家吴漠汀:我为何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图片

国家图书馆馆藏鲁迅手稿专题展示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杜洋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力和翻译水平使你的作品在欧美汉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 你认为翻译中国近现代文学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怎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