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从前啊 , 我可不是说现在 , 我们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有的女人 , 那骂人的水平是杠杠的 , 特别是骂自己的男人和孩子 , 因为骂别人有一定的风险 。 那张口就来一串串 , 什么灰个泡 , 枪崩货 , 呼啦盖 , 讨吃猴 , 鞭杆子 , 都不带重复的 。 你说这些骂人的词语 , 有的还好理解 , 有的就像这“灰个泡”、“呼啦盖”、“鞭杆子”就不好理解了 。 今天我不说别的 , 就说一说这“鞭杆子”怎么就成了一句骂人的话了?
“鞭杆子”其实和“讨吃猴”、“讨吃货”是一个意思 , 因为博大精深的传统和历史、民俗文化所以产生了“两种表达” 。
鞭杆子这一特定的骂人话来源于一种武术 , 来源于走西口的历史 。
这里的“鞭杆”不是我们以前经常见的车倌用的那种正经的“鞭杆” , 而是一种短棒 , 是一种武术器械 , 使用这种武术器械的功夫称为“鞭杆拳” , 鞭杆拳是解放前广泛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一种地方武术 。
【走西口|“鞭杆子”怎么就成了骂人的话?】清朝至民国年间 ,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 山西等地民众大规模地“走西口”谋生 , 走西口人中 , 既有山西的大商人, 又有做生意的小商贩, 还有镖局押镖的拳棒手, 更多的是走投无路逃荒谋生的穷苦人 。
走西口的途中, 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 。 杀虎口是走西口人必经之路 。 此地土匪猖獗, 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 没有钱财难过口, 不是丢钱财, 就是刀砍头, 过了虎口还心抖 。 正是由于这路途上的各种危险 , 迫使人们随身携带防身器械 , 也使得简单易学的“鞭杆拳”也广为流行 。
这个鞭杆 , 就是一根三尺多长的木棒 , 专业练武的可能雕刻些花纹 , 作一些装饰 , 普通人随便找一根木棍就是了 , 既可以当拐杖 , 也可以当打狗棒 。
当时有民歌唱道:
“鞭杆不长三尺三, 出门身带使拐杖 。
能挑提包又挑篮, 坏人挡道把身防 。
遇上猛兽心不慌, 打拿胳拦将它伤 。
鞭杆用处实在多, 出门带鞭不要忘 。 ”
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夏之交 , 绥远省全省大旱 , 颗粒无收 , 于是全省各地都起了土匪“不浪队” , “不浪”就是“棒” , 而其中大部分是会三招五式“鞭杆拳”的走西口移民 。 因此 , “不浪队”也被人们称为“鞭杆子” 。
“不浪队”从1926年一直活跃到民国十八年(1929)以后才在官府的镇压下逐渐平息 。 大批“不浪队”、“鞭杆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明火执仗公开抢劫 , 于是逐渐向“偷摸”转型 。
据《土默特志》(新志)记载 , “鞭杆子来自外地 , 因其身穿长袍而名之曰‘鞭杅子’ 。 这种乞丐也行乞 , 但主要作掐鸡捏猪的勾当 。 一般是在无人处偷捉鸡猪等小家畜家禽 , 挎在腋下 , 以长袍遮盖,带到别处变卖 。 ‘鞭杅子’掐鸡捏猪有一套绝技 , 需经师 。 一个‘鞭杅子’常有三五个至十余个徒弟 。 出手的徒弟须把猎获物的一半送给师父 , 因而‘鞭杅子’是乞丐中的富有者 , 民间很憎恶这种人 。 ”
于是 , “鞭杆子”就成了和乞丐一样的名词 , 成了一句骂人话 。
- |闽台古建装饰“福”寓意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振鹭于飞”——2022届优秀毕业作品展
- 南昌|高职毕业生在清华任教,媒体:诠释“一技之长是最大底气”
- 海南|【休闲旅游】海南省乐东县有望成为自贸港第一个“博物馆小镇”
- 插画|教材插画的可能:看一批插画师自荐“重绘”
- 山东省|求职遇上“地域歧视”?河南女子应聘因地域被拒,对此你怎么看
- |冬奥开幕式上的“龙头”,来自广州这位“80后”
- 吉利汽车|跟着天元邓刚,一起盘盘吉利新豪越这个“钓鱼佬快乐车”吧
- 海淀|海淀特殊学生作品数字艺术画将在“六一”发售
- 王熙凤|红楼经济|凤姐“弄权”敛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