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二 )


一个横画是判断是不是楷书的重要标准 。
为什么我要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作为界限呢?《好大王碑》 , 平画 。 《广武将军碑》 , 平画 。 《嵩高灵庙碑》 , 平画 。 一到《龙门二十品》 , 斜画 。 最早的《牛橛造像》 , 后来的《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都有斜画紧结的特征 。 孝文帝迁都以后的魏碑以哪些为代表呢?比如《龙门》、《芒山墓志》、《张猛龙》、《郑文公》 。
|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本文图片

▲ 《始平公造像》
东魏、西魏时期的复古现象很严重 , 后来又写隶书了 , 隶不隶、楷不楷了 , 因为这个现象的存在 , 所以不能糊里糊涂地讲北朝时期的书法都是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期 , 北魏孝文帝时期魏楷已经很成熟了 , 东魏、西魏到北齐、北周是复辟、复古 , 它又回到了平画宽结上去了 。 就好像人有返祖现象 , 某个地方长根毛 , 但绝对不能说人类还没有成熟、是猴到人的过渡时期 。
到了初唐时代 , 楷书如《孔子庙堂碑》、《九成宫》、《道因法师碑》……初唐是南北交融、以南为指归 , 唐太宗喜欢王羲之 。
初唐的楷书不是唐代楷书的标准器 , 它主要偏近于前代的晋楷 。 什么原因?不是结体 , 是笔法 。 初唐的楷书到褚遂良才有很少量的华饰现象 , 薛曜也有华饰现象 。
|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本文图片

▲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宋拓局部
初唐的楷书既然是晋楷的延伸 , 所以它的笔法与南朝文人书法家笔下的楷书是一脉相承的 。 用笔真行相通是它的主要特征 。 传世摹本与刻帖中被确认为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有许多这种楷书 , 比如《奉桔》、《平安》、《快雪》、《丧乱》、《孔侍中》、《官奴》、《兰亭》等等 。 又可于《万岁通天帖》中王羲之《新月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以及《智永千字文》中窥及这种真行相通的笔法 。
严格地说 , 这一时期的楷书笔法 , 正是从行书的笔法中整理出来的而定型的 。 字型大小 , 约为拇指大小上下 , 用笔一拓直下 , 起笔、落笔都没有强烈顿挫 , 转折灵便 , 笔画间注重承传启合 , 书写的速度相对于中唐楷书也要快得多 。 这一切在初唐以欧、虞为代表的楷书中看得尤为明显 。
碑刻作品 , 从南朝的《刘岱墓志》、北魏的《张玄墓志》、隋代的《龙藏寺碑》 , 到欧阳询《九成宫》、《化度寺》、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都属于这个范围 。 即使是褚遂良的楷书碑刻 , 以及古人十分推崇而今人不太熟悉的《文皇哀册》 , 莫不是以真行相通之笔法完成的杰出楷书作品 。
当然必须指出 , 初唐的楷书作品较之前代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 , 而是说大风气未变 , 审美倾向和当时的用笔仍然是二王系统 , 所以初唐的楷书依然是晋楷的风范 。
|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本文图片

从左至右分别为:
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王琳墓志》、
徐浩书《陈尚仙墓志》
说到初唐楷书自己的特点 , 一是初唐四家在结字上各有个性 , 即欧、虞、褚、薛均能在楷书上明确反映个性的追求 。 二是褚为欧、虞的传递者 , 薛又为褚的传递者 , 但在这两人的作品上 , 已渐露欲离晋楷传统笔法的端倪 , 也就是渐欲从行真相通的笔法中 , 更加确立楷书独立的用笔规范 。 其主要表现在褚、薛楷书在起落用笔上出现的“顿挫” , 字形也较欧虞向大的方向发展 。 其中薛稷犹显 。 《信行禅师碑》上接欧氏险峻 , 下开柳公权挺劲 , 笔划的承传启合也有所减弱 , 而笔划起落处之顿挫加强了 。 但与柳书相较却依然感到他的用笔中真行相通的流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