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三 )


|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本文图片

▲ 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
简单地说 , 初唐楷书以欧、虞、褚、薛为代表 , 包括《大唐王居士砖塔铭》 , 直到盛唐魏栖梧所书的《善才寺文荡律师塔铭》 , 张旭所书的《郎官壁石记》 , 这种以晋楷为法的风气尚未改变 。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 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中唐楷书出现之前 , 初唐的楷书从用笔方法到结字准则都还在晋楷的笼罩之下 。
我这里并不以笼罩为贬意 , 只是想说明初唐楷书确与中唐楷有明显的差异 。 甚至字型的大小也由这种用笔法和风格决定 , 所以初唐没有大楷 , 只有中楷 。 传世褚书《大字阴符经》绝非初唐人手笔 。
中唐楷书一系 , 指中唐以后产生的与初唐用笔、风格都有区别的楷书 。 虽然它源出晋楷一系 , 并同样受到南北朝时北风之影响 , 但在笔法以及审美意味上都与前代不同 。 颜真卿楷书以及直接派生出的晚唐柳公权楷书为主要代表 。 其特征一是字形变大 , 字型也变得方整 。 最大的作品像《大唐中兴颂》 , 一般大小如《颜勤礼碑》、《玄秘塔》等 。 二是强化起笔、落笔顿挫 , 在横、竖画的两端 , 在点、钩的顿挫挑剔上 , 都明显地复杂于以往的楷书 。
|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本文图片

▲ 《多宝塔碑》局部
这是历史上各体文字演化到高峰阶段都曾出现的装饰美化现象 , 金文大篆的肥厚点团笔画、小篆中的鸟虫篆、隶书中精美定型的波挑与掠笔都是这种装饰美化的表现 。 我们称之为“华饰”现象 。 颜柳楷书作品主要是大楷 , 这是初唐所没有的 。 代表作品如颜真卿的《大字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八关斋》 , 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玄秘塔》等(颜真卿早期作品中楷《多宝塔碑》、柳公权中楷《金刚经》也具有这种特征) 。
字型展大 , 必然容易空乏 , 加上刻碑又必然渗入当时碑刻行业的某种工艺风气 , 这就导致了在笔画端头增加美化的成份 。
字型展大用笔速度也必然减慢 , 原来真行相通的笔法及点画间流贯呼应的笔势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 点画本身的独立性加强了 , 流贯性减弱了 , 只能在点画的端点上存有笔意 , 所谓笔断意连 。 我们尤其在这里强调指出的是 , 这种楷书与行书笔法已相去甚远 。
|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
本文图片

▲ 《玄秘塔》局部
当然 , 颜柳楷书的华饰 , 尽管与历代各体文字出现过的华饰具有同等美术化的特征 , 但并没有减弱书法的艺术趣味 , 而完全变为规范程式的美术字 。 两人均为娴熟掌握二王系统笔法的文人书家 , 所以华饰之中仍具个性 , 并表现了一种雍容、宽博、峻挺的时代特征 。 只是在他们之后 , 这种华饰现象才被规范划一 , 并为后来宋代活字雕版印刷字模所程式化 , 而一直沿用至今 。 但其初在中唐书法家手中 , 这种华饰仍是具有艺术意蕴的 。
【|东晋,才是楷书“成熟时代”】千年来学习唐碑楷书者 , 有意无意已将这种成份看成是一种风格 , 并在用笔上多有做作 , 这是历史 , 无须多加指责 。 但若剥去外壳 , 窥其本来面目 , 弄清唐代不同阶段楷书与行书笔法的关系 , 我想不仅是有实际意义的 , 也有助于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