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575课:细说“毅”,士不可不弘毅的“毅”字何义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 。 本课讲“殳”部的三个汉字:“[宫殳]、殽、毅” 。 这三个字中 , 前两个字是现代汉语生僻字 , “毅”字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 , 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 因此 , 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毅” , 《论语》所说的的“士不可不弘毅”一句中 , “毅”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答案就在这一课 。 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宫殳] 。 (GB字库中没有此字 , 所以只能描述字形 , 左宫右殳) 。 读tóng 。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宫殳] , 击空声也 。 从殳 , 宫声 。 ”形声字 。 本义是击空声 。 所谓的击空声 , 就是敲击空的器物的声音 。 这个中空的器物可以是鼓 , 管 , 瓶等 , 总之发出的声音就是[宫殳] 。
|《说文解字》第575课:细说“毅”,士不可不弘毅的“毅”字何义
本文图片

(打鼓的人)
徐锴《说文系传》:“谓器外无隙 , 内空 , 击之 , 其声[宫殳]然 。 ”《广雅·释诂四》:“[宫殳] , 声也 。 ”典籍均未见应用实例 。
“[宫殳]”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575课:细说“毅”,士不可不弘毅的“毅”字何义
本文图片

([宫殳]的小篆写法)
2、殽 。 读音有三个:
(一)xiáo 。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 , 给出的解释是:“殽 。 相杂错也 。 从殳 , 肴声 。 ”形声字 。 本义是混杂;杂乱 。 就是后来的“淆” 。 这个字从“殳” , 应当指这个混杂;杂乱是兵器‘殳’搅扰所致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杂错’之训 , 正字当为‘爻’ , 必有本义 , 许时已失专矣 。 ”
|《说文解字》第575课:细说“毅”,士不可不弘毅的“毅”字何义
本文图片

(杂乱的房间)
《广雅·释诂三》:“殽 , 乱也 。 ”《广韵·肴韵》:“殽 , 溷殽;杂也;和也;乱也 。 ”
《国语·周语下》:“如是 , 而加之以无私 , 重之以不殽 , 能避怨矣 。 ”韦昭注:“殽 , 杂也 。 众人过郊 , 单子独否 , 所以不杂也 。 ”像这样 , 再加上(单公)不拉私人交情 , 不附和众人送出城郊 , 就能避免招致怨恨 。 指单公不混杂在众人之中 。 《汉书·食货志》:“铸作钱布 , 皆用铜 , 殽之连锡 。 ”颜师古注:“以连及锡杂铜而为钱也 。 ”按:连即链 , 铜属 , 依《玉篇》应即铅 。 铸造钱币都用铜 , 杂以铅和锡 。 汉代的钱币 , 一般是混合了铜、铅、锡金属铸成 。
|《说文解字》第575课:细说“毅”,士不可不弘毅的“毅”字何义
本文图片

(汉代的五铢钱)
(二)yáo 。 读音出自《广韵》 。 用法有二:
(1)山名 。 后写作“崤” 。 一称嵚崟山 , 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殽 , 字亦变作崤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人御师必于殽 。 ”杨伯峻注:“殽 , 亦或作崤 , 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六十里 , 西接陕县界 。 ”
|《说文解字》第575课:细说“毅”,士不可不弘毅的“毅”字何义
本文图片

(崤山的位置)
(2)通“肴” 。 肉;菜肴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殽 , 假借为肴 。 ”《诗·小雅·宾之妆筵》:“笾豆有楚 , 殽核维旅 。 ”竹笾木豆排列得整整齐齐 , 笾豆里的菜肴是那样的精致 。 《西游记》第一回:“锅灶傍崖存火迹 , 樽罍靠案见殽渣 。 ”孙悟空刚发现水帘洞时 , 那里隐约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