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见那条鲸吗

当我们习惯了周围的环境 , 换个角度重新审视 , 也许可以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 。
|你能看见那条鲸吗
本文图片

我一直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
但我所交往的朋友中 , 有不少轻视乃至鄙视儿童文学的 , 视我的爱好和行为 , 是“童心未泯” 。 我知道 , 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 , 是把“童心” , 如古人一样作贬义词来使用的 , 所谓“无成人之志 , 有儿童之心” 。 但我并不太在意这一点 , 我甚至常常开玩笑地把我主要从事的《红楼梦》研究 , 归到儿童文学类别里 。 因为林黛玉进贾府 , 也就五六岁 , 小说用全书最多篇幅的30多回写贾宝玉生活中的某一年 , 是十三岁 , 当时 , 林黛玉也就十二岁 。 那么 , 从描写对象的年龄特征来说 , 《红楼梦》是儿童文学 , 也不算太离谱 。 而从深层次来说 , 小说恰恰是借助于主要人物的儿童化 , 让大人不去理会他们的“儿戏” , 才为他们在传统礼法森严的家族中 , 找到了一片自由活动的空间 。
当然 , 我也知道 , 许多不喜欢儿童文学的朋友 , 自有他们的理由 。 但他们提出的理由 , 有些根本站不住脚 , 有些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或者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涉及的知识简单、文化含量低 , 太幼稚、太小儿科 。 有人还举儿歌《比尾巴》为例 , 说动物尾巴的长和短 , 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 只要带孩子去动物园逛一圈就知道 , 哪里还需要编成儿歌 , 让学生来诵读学习?他们不清楚的是 , 类似《比尾巴》的儿歌 , 重点不是传授尾巴知识 , 而是刻画儿童在认识动物世界中 , 加以比较、比试的心理 , 是一种基于自身没有尾巴而激发的好奇心 。 而这样的好奇心 , 才是诗人所要捕捉的 , 体现出人生特定阶段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 这种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 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特征 。 是儿童文化的个性体现 , 与成人文化相比 , 并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 。 只有自觉认识到这一点 , 只有摒弃我们身上自恋式的精英意识和老朽思想 , 对于儿童文学的价值才能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
还有人不喜欢儿童文学 , 是认为其中不少作品有太生硬的说教(这样的作品确实也存在) , 让他们心生反感 。 对于这样的看法 , 我觉得同样需要具体分析 。 有时候是作品本身的问题 , 有时候 , 则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进入作品 。 其情形犹如一本《鲸鱼》图画书给我们提示的那种隐喻性意义 。 该故事开头交代 , 有一只鸟在港口的空中欢快地叫着“鲸鱼” , 让住在港口的人们纷纷去附近海域寻找鲸 , 但大家都失望而归 , 还以为是小鸟在跟人开玩笑 。 只是在最后 , 当鸟把一个小孩突然抓到半空中 , 让小孩获得从空中俯瞰港口的视野时 , 才发现港口的造型 , 恰似一条鲸的外形 , 线条曲折而美丽 。 是的 , 当人们已经习惯于把鲸的称呼视为一种实际动物时 , 飞在空中的小鸟 , 是以美的修辞利用了鲸 , 刷新了人们对周围庸常环境的认识 。
也许我们的人生经验和阅读 , 发展到某个阶段 , 都需要被突然提升到空中 , 来重新审视自己习惯了的环境的机会 , 来感受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 。 读儿童文学 , 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 会为我们打开这样一个新世界 。 这是我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理由吗?也许 , 从拓展自己真切的人生经验和体会来说 , 本来就是不需要理由的 。
【|你能看见那条鲸吗】(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