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晋、狄之间既有平安相处也有战争 , “狄族侵扰的主要目的在于掠夺财富 , 而中原国家进攻狄族的主要目的 , 则在于占有土地” 。 从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时 , 重耳在“蒲城”受到威胁后就逃跑到白狄的情况来看 , 南吕梁山至少在此时 , 白狄已经取代了赤狄 。 公元前660年晋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就在中条山的垣曲 , 而公元前652年晋狄“采桑之役” , 公元前644年狄侵晋 , 公元前627年晋狄“箕之役” , 公元前600年晋狄联合伐秦 , 公元前578年秦狄联合“麻隧之役”等 , 有人考证以上诸“狄”都是白狄 。
白狄“于晋为邻” , 其中“箕之役”时“狄伐晋 , 及箕” , 即“箕”是晋国的边境 , 因为擒获了白狄的君主 , 这一仗晋国算是胜利了 , 但晋国中军元帅先轸也战死了 。 “箕”地 , 马保春先生有过细致的考证 , 相信清代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的说法:“箕 , 《经》晋人败狄于箕 , 杜注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 。 《汇纂》今在太谷县东南三十五里 。 今按此年伐狄者 , 白狄也 , 白狄在西河 , 渡河而伐晋 , 箕地当近河 , 成十三年《传》云:‘秦入我河县 , 焚我箕、郜’ , 是近河有箕 , 今山西隰州蒲县本汉河东郡蒲子县地 , 东北有箕域 , 隋初移治 , 此后改蒲县 , 唐移今治 , 而箕城在县东北 , 晋人败狄于箕 , 当在此 , 若太谷之箕去白狄远 , 别是一地 。 ”也认为箕地在蒲县东北 , 这一点多数人遵从 。
此“箕地”就是今蒲县克城 , 古称箕城 。 (图七)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蒲县新志》卷之一“沿革”记载:“隋以蒲子移治县东北故箕城 , 大业初移治新城 , 改蒲县属龙泉郡 。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蒲县志》、光绪六年(1880年)《蒲县志》沿袭旧说 , 《克城镇志》说这里在隋代还是蒲子县的县治 。
本文图片
再来看瓦窑坡M30、M29 , 墓葬规模与上马M13相当 , 后者共随葬铜鼎7 , 即Ⅰ式1(镬鼎)、Ⅱ式2(庚儿鼎)、Ⅲ式3、Ⅳ式1 , 其他还有敦4(原报告作簋)、鉴2、方壶2、簠2、甗1、鬲2、舟2、盘、匜、鍑、钮钟9、戈6、戈鐏2、矛2、铜矩、镞和车马器、玉石器、骨蚌器及陶鬲1 , 其列鼎很可能是拼凑而成的 , 从4件铜敦来看 , M13很有可能就是五鼎墓 , 至少是大夫一级 , 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级别最高的墓葬 。 瓦窑坡M30、M29早于M13 , 也是山西境内春秋中期早于M13最高等级的大型墓;时间上也与公元前627年“箕之役”到公元前600年晋狄联合伐秦相契合 , 结合墓葬所在地点和规格说明 , 两座中的一座很有可能就是“箕之役”时擒获的白狄君主即“白狄子”的墓葬 。 目前来看 , 农牧混合经济为生业的白狄有没有夫妇异穴合葬墓 , 还很难说 。
四
再讨论嘉父山M4、M6 。
M4 , 方向345° , 墓口长3.63米 , 宽2.4米 , 深7.2米 , 一椁一棺 , 墓主人“头顶靠近棺内有石圭若干” , 随葬品有A型铜鼎1 , 无盖铜鼎2 , 铜簋、舟、盘、匜、甗、容臭各1(图八);没有发表线图及照片的还有铜戈1、铜镞26 。 铜鼎统计如下 。
本文图片
M4∶7(无盖) , 口径22.2厘米 , 通高20厘米;M4∶6(A型) , 盖径23.8厘米 , 通高22.1~22.3厘米;M4∶5(无盖) , 口径27.6厘米 , 通高22.8~23厘米 。
- 招聘|上海高校招聘要求“长江以南”生源,颜值85分以上,北方人躺枪
- 教师|上海高校招聘要求“长江以南”生源,颜值85分以上,北方人躺枪
- 袭香|鲁南院开展“玉粽袭香 浓情端午”主题活动
- |越南劳工不再“廉价”,工厂为挽留工人涨薪,月薪3000将成为过去
- 明水|鲤鱼、鲫鱼、青鱼和草鱼最讨厌的味道,钓鱼开饵的避坑指南
- 湖南郴州|浓情端午,勿忘安全丨蓝朋友的系列“粽”告还不快快收好
- 黔西南公安|据说,过端午的人都在认真学反诈!
- 南京|上海一女子时隔俩月回办公室,推看门气疯转头乐疯:它竟然还活着
- 汉服|济南:一套汉服里的端午节
- 南宁博物馆|南宁博物馆:直播间里话端午 民国老街品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