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鄢敏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宋金峪 梁喻
升底、扎龙缆、点睛……从一根木板到一条龙舟 , 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用两个多月时间跟踪拍摄了一条传统龙舟制作的全过程 。
二月初二 , 龙舟开工;四月十四 , 龙舟骏水 。 期间 , 季节更迭 , 我们见证了百年龙舟“东坡号”的“新生” 。
本文图片
龙舟迎来了写有“东坡号”的新旗帜
村民:风雨无阻守望“新龙”
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 , 有一条至今已有154年历史的龙舟 。 为纪念先祖苏轼 , 苏氏族人将这条龙舟命名为“东坡号” 。 它曾多次以“特邀嘉宾”身份亮相国际龙舟邀请赛 , 让村民引以为傲 。
我们拍摄记录的主角 , 正是这条“百年老龙”的“接班人” 。 因为年岁长、使用频繁 , 老龙舟有部分变形、腐化 。 出于安全考虑 , 车陂晴川苏公祠族人决定让“东坡号”退休 , 仿照其样式复刻一条新龙舟 , 沿袭前辈名号 。 负责打造新“东坡号”的 , 是龙船世家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 , 来自番禺洛浦上漖村的龙舟生产制作基地 。
对于新“东坡号” , 晴川苏公祠族人充满期待 。 他们提出要求 , 船身整体加厚一倍 , 希望能够像老龙一样使用超过百年 。 新龙开工后 , 宗祠族人每天都会到厂里“监工” , 密切关注制作进度 。 村里长者苏金炽来的次数最多 , 几乎风雨无阻 。 虽然年过七旬 , 说起扒龙舟 , 他仍跃跃欲试 。 “我十一二岁就开始扒龙舟 , 现在还能扒 。 ”有时候 , 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也会来厂里看龙舟 。 从小耳濡目染 , 他们说起龙舟时俨然是个行家 , 熟悉各个环节 。
本文图片
师傅细心地调整龙头
制作历经两个多月 , 新龙骏水当天 , 许多车陂村民特地从天河赶到番禺 , 见证历史性一刻 。 有人带着孩子登上新龙舟 , 体验一把当桨手的感觉 。 回村后 , 一群十来岁的中学生上船 , 带着新“东坡号”在河涌里穿梭 。 他们从小就学扒龙舟 , 对这项活动充满热情 。
工人:没有图纸也能造龙舟
看着新“东坡号”一天天成型 , 苏氏族人露出了满意笑容 , 对龙舟师傅的手艺不吝赞美之词 。
黄剑挺和七名工人搭档多年、配合默契 , 没有图纸 , 也能造出符合客户要求的龙舟 。 其中 , 最资深的师傅63岁 , 做了一辈子龙舟;最年轻的师傅36岁 , 入行也有十来年 。
以往 , 临近端午是黄剑挺最忙的时候 。 这两年 , 受疫情影响 , 订单减少 , 新“东坡号”是他们今年做的第一条龙舟 。 黄剑挺说 , 因为时间充裕 , “我们可以静下心 , 慢慢做” 。
黄剑挺主要负责为新龙舟复刻船身 , 负责龙头龙尾制作的 , 则是黄埔区非遗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5后”小伙张伟潮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场中芒种时节片段里 , 那只破水而出、极具岭南特色的龙头 , 正是出自张伟潮之手 。
本文图片
龙舟“大旁”装上去后 , 师傅们用钉子和胶水等进行加固
5月14日 , 新龙点睛仪式举行 , 全部师傅回到厂里 , 见证骏水一刻 。 黄剑挺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下 。 对他们来说 , 做出一条让客户满意的龙舟就是最大的成就 。
- |浅谈张劲散文中的镜头感——《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读后感
- 考古学|端午假期书单,静心宜读书!百年考古史,告诉你“何以中国”
- 增江|5斤一条?广东增江大罗非鱼纷纷靠岸产卵,钓鱼人:一条比一条肥
- 龙舟|广东龙舟文化独树一帜的秘诀
- 雁鸿|国风手艺人雁鸿:用废弃易拉罐做龙舟 期待又制作出“爆款”
- |民俗大揭秘、线上“赛”龙舟……杨浦学子们这样过端午
- |快来打卡!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举办龙舟文化展
- 龙舟|中国好手艺:汉寿龙舟
- |“龙腾虎跃”赛龙舟,两岸再续端午情!
- 端午节|渝北区黄桷坪幼儿园开展“浓情端午、‘粽’享幸福”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