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斌评《美国的分裂》︱小阿瑟·施莱辛格的焦虑( 三 )


施莱辛格在批判族群中心主义导致美国分裂的同时 , 也对美国的主流文化、共同理想及价值理念充满信心 , 认为种族中心主义者导致美国分裂的诸种举措终将失败 。 施莱辛格指出 , “美国的过人之处在于它有能力把种族、宗教、族群背景迥异的人们聚合为一个统一的国家”(112-113页) 。 施莱辛格也承认 , 美国的认同不会一成不变 , 恰恰相反 , 它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 美国人口结构的微弱变化也在改变着其国家精神 。 但他强调 , 无论是美国的认同还是气质的改变 , “不以牺牲国家统一为代价”(11页) 。 施莱辛格同时指出 , 维系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社会的纽带不应遭到破坏 , “这些纽带包括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政治制度、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命运”(118页) 。 有意思的是 , 且不说多元文化主义者 , 即便是施莱辛格所说的种族中心主义者 , 或者偏激的多元文化主义者似乎也没有否认上述价值观念和维系美国社会统一的“纽带” 。 事实上 , 美国各民族群体之间在基本价值观上有较高程度的共识 。
从《分裂》一书中能明显感觉到施莱辛格对美国社会同一性逐渐丧失的焦虑 。 他的焦虑与美国社会种族构成变化有关 , 也与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关于“谁是美国人”的焦虑本质上是一致的 。 这种焦虑感导致施莱辛格在《分裂》一书的论述与分析中 , 多少缺乏学者应有的冷静、中立和客观 。
【|伍斌评《美国的分裂》︱小阿瑟·施莱辛格的焦虑】施莱辛格认为 , 族群中心主义者对多样性的追求 , 是导致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本原因 , 而美国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也是来自多元文化主义的挑战 。 然而 , 对多样性的追求并不仅是族群中心主义者的追求 , 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诉求 , 旨在扭转或弥补美国社会以往对少数族群的忽视、歧视 , 乃至奴役 。 在课程改革方面 , 少数族群坚持认为 , 美国和美国历史都不是单一族群所建构和书写的 , 而是各族群共同贡献的结果 , 每个族群都应该在美国的历史书写中占据应有的合理位置 。 争夺历史的书写 , 事实上也是某种形式的权力争夺 。 历史记忆对未来是有指导意义的 。 谁来书写历史 , 什么应该被书写 , 与各个群体在美国的当时处境以及未来地位休戚相关 。 施莱辛格对多样性追求的反对 , 无疑也是对多元文化主义基本观念的否定 。 施莱辛格似乎有意忽视多元文化主义的诸多正当诉求 , 将之同族群中心主义相提并论 。
施莱辛格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误解颇深 。 他认为 , “反对‘熔炉论’的族群起义 , 至少在言辞上(尽管我认为在现实中并非如此)达到了否定共同文化和单一社会的理念的目的 。 如果大量民众果真接受这一点 , 共和国无疑会陷入很大的麻烦”(111页) 。 这里的论述未免有失偏颇 , 前文已提及 , 几乎没有族群否定美国共同文化 。 多元文化主义者也并不否认欧洲文化对美国文化的意义 , 没有忽视白人对美国历史所做出的贡献 , 更无意否认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奠基之功 。
施莱辛格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不仅招致少数族群的回击 , 很多学者也认为他走得太远 。 美国日裔学者罗纳德·高木(Ronald Takaki)就明确指出 , 美国不是非要在“多元文化主义”与同一性文化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 他甚至觉得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不同观点和相关争论 , 对摆脱历史相对主义和获取真知甚为重要 。 更有学者批评施莱辛格“对美国学界汗牛充栋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成果缺乏必要的梳理” 。 甚至有读者指出 , 严格来说《分裂》其实不是研究多元文化主义的著述 , 而是关于施莱辛格所设想的非洲中心主义的书籍 。 施莱辛格通过一种带有想象色彩的极端非洲中心主义 , 并将其描述为“种族崇拜” , 贴上“生物决定论”的标签 , 进而对之加以批判 。 简言之 , 施莱辛格是基于某种对非洲中心主义和美国分裂的危机想象 , 来建构《分裂》一书的基本逻辑 。 施莱辛格不但混用“多元文化主义”和“族群中心主义” , 也没有区分“文化”与“社会”两个概念 , 导致其将少数族群的文化认同视为对美国社会的撕裂 。 同时 , 施莱辛格可能也忽视了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布劳纳(Robert Blauner)所提出的内部殖民主义理论(theory of internal colonialism) 。